(房梦蝶 杨恺航明显会)为了解西昌少数民族新农村发展状况,7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萌芽”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西河村二组李组长的带领下,来到冕宁县漫水湾镇西河村二组彝家新寨进行走访调研。
村子变“城市”
李组长介绍说:“我们对村子进行了危房整改、线路整改,整改线路长达680米,更换电表168台。还进行了安全整改,设置人行横道、限速标志、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等。”
据悉,西河村二组的彝家新寨占地180亩,建设投资4100多万元。新寨内文化广场、医疗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村民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这里的房屋整齐划一却不单一,各具特色;房屋内外均设施完善,以房屋配套为例,每户厨房、厕所、供排水设施均基本现代化,且全村连接互联网宽带。
李组长说:“我们就是为了让居民不出村,就能过上城市生活。”
浓厚的风俗人情
彝族新寨共有168户人家的房屋外墙都点缀着彝族民族图案,这些图案是由凉山的几位老者耗时将近一年,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
“这是彝族人的图腾崇拜,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村民图书馆的彝族老爷爷说。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在这雕梁画栋之间已经显露无疑。”对此,实践队员宋艺彬感叹道,“我们作为大学生,更要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扶贫先扶智
“这是由我们这里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为回报家乡专程做的无偿规划设计。”当实践队员们问及村落设计,西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利萍说。
谈起村里的教育,王书记非常自豪:“我们二组在古时候就出了许多文、武状元,现在村里有许多考上一本的孩子,读军校的也有好几个。”
据王书记介绍,彝族向来重视教育,彝族人民最尊重的职业也是教师。并且当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扶贫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出台了许多教育扶持政策,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积极推进15年免费教育和“9+3”免费职业教育,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汉族手中的彝族”
“这是我爷爷以前的书房,你们可以拍照的。这是狙击台,打鬼子用的。”在一位彝族男孩沙文(化名)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村里的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王家大院。
“这座大院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年前,这里彝族、汉族关系不好,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大院为抵抗日本人的进攻而修建了碉楼和炮楼,彝汉两族人也因此而成为了朋友。”讲到此处,继承人王女士说,“王家四合院后来还被称作‘汉族手中的彝族’,成为了彝汉结合的典型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8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