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6月28日为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青少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剪纸艺术,丰富青少年艺术文化生活,武汉东湖学院追光计划之翼扬社会实践的队员们于6月28日带着淮阳区山果公益的的孩子们来到了秀华剪纸文化基地。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下午14:00实践队队员们在羲城中学西门集合,步行出发来到了2.3公里外的秀华剪纸文化基地。见到了国家级的非遗剪纸传承人-刘秀华老师。刘秀华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剪纸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剪纸的方法和技巧,并现场展示剪纸过程。通过老师一步步细致的示范讲解,大家人人情绪高涨,听得津津有味,并积极参与互动。在剪纸过程中老师耐心指导,手把手帮教,在老师的耐心讲解指导和示范下,一张张红纸在实践队队员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作品。
中华民族有近八千年的文明史,而农耕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数千年以来,先民们为了生存于繁衍,在与自然界斗争与共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不计其数的源自于农耕文明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艺术正是以中国亿万万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历经了数千年漫长古老的农耕文明生活的沉淀应运而产生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和人民的淳朴和善良,蕴藉着人民对祖国,民族,家园,母亲的诚挚的情感这一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消亡和流变,生于乡土的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庆幸的是自2006年始,我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日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至此,我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被提上了日程。有幸生长在华夏文明的土地上,我深爱我的民族和我伟大的祖国,尤其作为一名传统艺术的忠实拥趸与追随者,有幸于剪纸艺术结缘,实属三生有幸,诚愿在这里颂扬和分享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剪纸艺术产生与民间,用于民间。它随年令时节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常用于窗花,灯花,喜花,礼花,刺绣花,皮影和蓝印花布纹样装饰等。剪纸是在纸张,皮革,树皮等薄片材料上,以剪,刻等镂空技艺完成的造型艺术,它取材简便易得,技法易学,成为了中国最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仅以纸张为载体,完成确定意义上的“剪纸”作品则是在纸张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时开始的。我国最早的剪纸有据可查的是1959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88号墓内出土的剪纸残片《对马团花》。它的构图饱满,完整,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剪纸是一门装饰艺术,它通过质朴,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徜徉于剪纸艺术的浩瀚海洋中已七载有余,我已深深的迷醉在这方寸之间的美好的民间艺术世界里,爱不释手。目前,在纸这一载体上运用镂空透雕的造型工艺包括剪纸,刻纸,凿纸,冲纸,灼纸,撕纸等,这些统统被称为剪纸。
日落西山,转眼间本次非遗剪纸艺术的学习也由此结束。剪纸艺人付欢清曾说过:“剪纸让我们进一步接触了中阳剪纸这门艺术,了解到中阳剪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21世纪新一代年轻人积极发扬与传承。剪纸艺术的学习既打开了眼界,又学到了‘真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阳人民将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传承剪纸艺术,使其继续焕发生机活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放异彩,并把剪纸分毫不差的精准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使非遗文化在中阳大地落地生根,推动中阳文化事业发展大繁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06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