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生环学子赴芜湖市弋江区漳河湾休闲垂钓园开展调研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作者:何业强 计婷

为了完善关于抗生素生态效应科研项目的实践基础,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养殖户所面临的问题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生环学子开展了对养殖户们的实地采访调研活动。

2022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生环学院赴芜湖市典型养殖业抗生素调研团队第二实践小组抵达漳河湾休闲垂钓园进行实地调研走访。

上午十点半,小组成员来到漳河湾休闲垂钓园。首先,小组组长采访了垂钓点的负责人陈先生。通过陈先生的介绍,小组成员了解到陈先生本身是一名毕业大学生创业者,与小组成员年纪相仿,陈先生也立即表明愿意积极回答关于水产养殖业实际情况的所有问题。在陈先生的介绍下,小组成员了解到漳河湾休闲垂钓园内的养殖种类主要为鱼、虾、蟹,为综合类养殖;养殖方式为人工池塘养殖,一年亩产量有2000斤左右。目前已经养殖了五年之久,休闲垂钓园年收入预估在10万元。在提及养殖过程中是否遇到相关疾病问题时,陈先生表示:“我在去年遇到过一些水产疾病,像水霉病这种,其中,病鱼主要是翘嘴鲫鱼和锚头鳋病鱼。”

图 1小组成员对陈先生进行问卷调查(何业强 摄)

在关于休闲垂钓园的疾病治理和预防问题上,陈先生指出,针对这些疾病一般都是自己通过抖音等网络途径来获取解决方法,并且会适当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辅助治疗,所使用的抗生素种类为硫醚沙星,这种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对部分真菌能杀灭,且具有抗病毒作用。他希望有小组成员能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来帮助鱼塘实现增产。在关于鱼类疾病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上,陈先生表示:“我并不认为抗生素的使用量是越大越好,而是要科学用药。对于硫醚沙星这类药物,我通常只在连续阴雨天气之后使用,连续晴天时我只往水里打氧。”在他的养殖场地中,疾病的出现情况较少,在最近半年内未使用过抗生素。在谈及对于未来水产养殖行业的期望时,陈先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水产养殖在近年来很受国家支持,网络上也有很多宣传途径,比如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据我观察,消费者们更喜欢我们养殖户投喂谷物杂粮之类的饵料,而不是投喂合成饲料。尽管合成饲料会使鱼苗生长更快,但由于不是自然生长,所以鱼类口感不佳,不受消费者的欢迎。”小组成员在第一个调研点取得圆满成功后,备受鼓舞,干劲十足,虽在大坝上偶遇大雨,但斗志不减。

上午十一点半,小组成员来到了漳河湾附近的另一家养殖户。小组成员在与该养殖户进行相关沟通后,了解到该养殖场规模较小,为人工养殖塘,主要养殖虾类,年产量不超过1000斤。该户主表示已从事虾类养殖业两年,目前还未遇到较为严重的养殖疾病问题。中午十二点,小组成员到漳河湾的最后一家养殖户地点进行走访。该养殖地位于漳河湾堤坝围绕的中心地带,为农家个体水产养殖,该养殖点养殖了鱼类和蟹类,规模不大,近期没有水产疾病的发生。

图 2户主向指导老师武晓果介绍养殖塘状况(刘维庭 摄)

傍晚,团队各小组回到学院实验楼202室进行相关总结工作。在交流会上,指导老师武晓果指出今天各组成员采访收获成果丰富,但要牢记暑期实践并不是只去进行走访调研,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对新时代下环境与人类协同发展的认知与实践。作为环境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村民的深度沟通、发现当下养殖业所存在的问题,来深刻认识环境这个学科的本质内涵——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改造环境,为了保护环境而禁止使用一些药物或措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1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走进余杭非遗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内核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滚灯文化不断传承 感受非遗人文艺术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重拾非遗璀璨文化 余杭滚灯生生不息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对余杭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重……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地域特色滚灯

为了响应国家、学校的积极号召,为了寻访传统文化继承者,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以及在当代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向社会倡导保护传统……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实践在路上,探寻非遗文化之根

文化和艺术气息洋溢在余杭区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理工……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传承人文精神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文化积淀厚腆,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璀璨非遗文化……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余杭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宝贵文物代代相传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红岩青梦”实践队赴困牛山:追寻红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2月17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红岩青梦”实践队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这片红色热土,开展“困牛…

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社开展红色电影观影活动

为引领广大闽科学子筑牢爱国根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勇前行,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

 延续十九载,湖南农大机电学院打造科技人文融合志愿服务,为特殊儿童送暖

3月30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冒雨走进长沙市阳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以舞蹈表演、机器人演示、手工…

礼仪赋能成长——共建校园文明新高度

为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与个人风貌。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校“…

辨明前路,引航梦想 ——人文学院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

为帮助人文学子把握公考方向,了解相关政策,3月27日,人文学院于院办202教室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邀请南京大学博士王海霞老师…

最新发布

夕阳e路,爱在e行 day1
计信学院赴十里社区夕阳e路团…
互联网的发展
课题研究背景及系统简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己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强大动力。课程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实践基础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开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适小化改造,加快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试点开展“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2022…
陈俊利支教感悟
支教感悟作为一个优秀青年志愿者,要说感触最深的,却还是支教时,学生们的上学路。也许别人会觉得优秀青年志愿者要讲的就是这些吗?我想说,是的,是这样的,相比我们青年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的感受,那些孩…
安徽师大学子:留住希望
为了探索留守儿童群体的形成原因以及改善措施,6月29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芜湖清水清苑社区留守儿童志愿与调研团队在队长鲍兴霖的带领下,来到芜湖清水开启暑期公益夏令营第二天。时逢雨季,灰暗中…
青年应努力书写人生篇章
19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下成立了,2022年我们在祖国繁荣富强之际庆祝他100周岁,百年栉风沐雨,百年光辉历程,每一次风浪搏击的天空下,都有青年人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积极投身于祖…
绿水青山党恩存,乡村振兴辛福高
绿水青山藏党恩,乡村振兴润民心2022年6月30日,杨雪莹同学代表许昌学院“星火青年说,聚焦乡村力传薪火”社会实践队开始了第五天的旅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镇土槽村的爱之谷爱情小镇。走进南阳市西峡…
走进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队暑假社会实践总结篇
美丽庭院齐动员,文明家风拂心田|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实践队乡村建设墙绘活动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队墙绘总结篇为践行建设美丽庭院,传承乡村文化,弘扬文明家风。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实践团队在沐浴村进…
走进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队暑假社会实践心得篇
绘美丽庭院新景,普文明和谐乐章|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实践队沐浴村墙绘活动建筑工程学院强国有我队墙绘心得篇为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加强农村建设和文化传播,强国有我实践团队来到莱山区沐浴村开…
河南学子三下乡:走进教育
中国青年网6月30日安阳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郭丽丽)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差异日益凸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亟待成长的树苗,是祖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下乡”好比将知识之水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