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国的诞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模式——大河孕育,而黄河就是中华文明的产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水与土的天作地合,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旷世奇遇,形成了巨大的地理塑造力,大河加厚土,山河激撞,携泥裹沙,形成的惊天伟力,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造就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大部分的先民,在农耕与游牧,多元一体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在长城内外的拉锯中,在改造自然的探索中,在寻求生存的迁徙中,串起了六盘山、贺兰山等历史经典的游牧地带,形成璀璨的灌溉文明、移民文化。
在宁夏,如果说,黄河文化是一部不朽的伟大史诗,那么长城文化、灌溉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明、民族融合等等,就是其重要分册。
一是长城文化。铺开宁夏长城分布图,北部长城以“几”字形自西向东依贺兰山和黄河蜿蜒,中部长城“Y”字形雄踞塞上,南部“一”字形横贯东西,沿线烽燧、敌台星罗棋布,三道长城环抱宁夏。自战国开始,秦、汉、宋、明等朝代先后在宁夏修筑长城御边,1500公里长城,比银川至北京的距离还要长,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
二是灌溉文化。宁夏自秦代就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且历经沧桑从未中断。至今,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有秦渠、汉渠、唐徕渠……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引黄古灌区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文化、经济、生态版图上都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三是移民文化。一部宁夏古代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从先秦戎族入主宁夏,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屯田戍垦,再到汉武帝组织移民,将“关东”人口大规模移入宁夏;从魏晋十六国,匈奴、鲜卑族迁入宁夏,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更加广泛的民族大迁徙,再到唐代朝廷统一安置迁入众多少数民族部族到这里,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所在地——古灵州就是唐太宗接受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的地方,宁夏也是安置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选地。到宋代,原本以各民族杂居为特点的宁夏,被西夏党项占据,及至元代,蒙古军攻占兴庆和灵州。到明清,又迁来大量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从1983年起,宁夏分6个阶段,累计搬迁123万人,相当于全区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我的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详细讲述了这一历程。书中表达了一个观点:贫困,源于人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错配。移民的实质,是对人、水、土等错配资源的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30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