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余杭区良渚瓶窑老街非遗文化馆群的风筝灯彩馆,一起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美。
风筝馆里的风筝多彩多样,小型的只有巴掌大小,巨型的则像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真龙,而风筝也多采用燕子、蝙蝠、蝴蝶、鲤鱼等具有中国传统美好寓意的形象,手工绘制,以竹木骨架支撑,精美大气。在非遗技艺传承人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了燕子型的风筝,一般分为胖燕——代表父亲,瘦燕——代表母亲,和比翼燕——代表儿女双全,很具有中国传统的淳朴美好的团圆意味。
灯彩馆里的灯也都华美精巧。我们正好遇上非遗传承人程师傅在制作一盏走马灯,他细细地将金丝线糊裱在灯框上,耐心细致。他向我们讲解了走马灯的原理,并为我们演示,当灯亮起,画面徐徐旋转之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非遗技艺的巧夺天工。
在非遗技艺传承人向我们介绍的过程中,我发现非遗技艺已经有了不小的创新与突破。比如有的风筝选用了更结实的塑料纸和更加柔韧不易折断的材料做骨架,使得风筝更加结实耐用,并且可以实现在飞的过程中让燕子的翅膀抖动的效果。而彩灯的骨架则不一定是木制或竹制,而采用铁丝和钢筋,内芯很少再使用蜡烛,而是换成了能循环利用并且更加安全的灯泡。除了材料的改变,技艺掌握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可能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则更多的是因为爱好,因为想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非遗技艺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改变,在融入现代,但同时也保留着最初始的那份美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37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