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第三天,烟台大学“药乡行”爱心医疗服务团的队员们对河里王村的申世华医生进行了采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驻村医生的人生故事。
立志之初,脚踏实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医疗条件简陋,驻村医人才奇缺,1975年初中毕业年仅18岁的申世华穿着妈妈织的粗布衣裳就参加了县政府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在县医院度过了两年边实习边学习的生活。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申世华轮遍了内科、外科、儿科等常见科室,跟随县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认真学习各种常见病知识,练习缝合技术,在培训班生涯结束后,申世华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行医的能力。1976年,申世华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江苏省连云港市,成为了部队卫生队的一名卫生员兼文员。
部队成长,坚定信念
从1976年到1981年,整整六年的当兵经历磨砺了申世华坚韧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时部队一个月只发6块钱的补助,一年加起来也只有90块钱,申世华除了补贴家用,仅剩的一点结余也全部被他用来买专业书籍。“我在部队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我记得清清楚楚,1978年8月1日建党节我就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隔36年,当申大夫谈起那段军旅生涯时,依然有着一名老党员的骄傲与自豪,脸上的表情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1981年,年轻的申世华带着部队赋予他的坚强意志和满满两箱子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菏泽故土,成为了菏泽市成武县九女集镇河里王村的常驻医生,这样一干就是整整36年。
扎根基层,医者仁心
河里王村是县里面的重点扶贫村,村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或者是牙牙学语的小孩,申世华为了方便村民,坚持上门服务。村里都是泥路,晴天时情况还好,但一到下雨天,平日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行进困难。碰到下雨天出诊,申世华便披着雨衣,穿着雨鞋,背着药箱坚持为村民上门服务。“一顿饭总是分好几次吃完,为了不错过乡亲们深夜的求助,夜里面都不敢睡得很深。”这就是申大夫日长出诊的真实写照。
当我们问起申大夫行医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病人时,申大夫谈起了2003年抗击非典时的情形。河里王村以及下设的三个村庄只有申大夫一个村镇医生,申世华肩上的担子可谓有千斤之重,非常时期,医者仁心的申大夫无时不刻不在担心着村民的身体健康,申大夫义务每天坚持给每户村民量两次体温,从来没有想过多收乡亲们的一分钱,只是为了确保每一位村民的健康。正是因为申大夫的敬业负责,河里王村的每一位村民都安全度过了非典袭击的恐怖大潮。“既然做了医生,就要对村民负责,就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不能让乡亲们咱的戳脊梁骨。”头发花白,行医半生的申大夫如是说。
访谈间申世华大夫又谈起了行医过程中的一件事。“那天半夜,突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只见一位村民惊慌失措,急促地说着救救我家孩子吧。我拿起药箱赶忙跟他走。原来他家里三岁的小孩发烧到全身抽搐。我赶忙定了定神,用针灸灸了小孩的足三里,又掐了小孩的人中,忙到第二天凌晨,小孩终于退了烧。”申大夫虽然讲得云淡风轻,但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当时情况之紧急,也由衷地敬佩申大夫的临危不惧和高超医术。笔者想所谓“艺高人胆大”说的正是申大夫这样的人吧。
感同身受,同悲同喜
当我们问起申大夫行医36年最大的感触时,申大夫深情地说:“看着病人的病痛得到缓解,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的快乐。我这36年干下来,兢兢业业的,可以说是于心无愧的。”听到这里,实践队员深受触动,所谓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大概就是申大夫这样的人吧。
后继无人,村医之问
自从2008年实行医疗改革后,申大夫的经济收入就只有每人来看病时收取的6块钱问诊费了。每月算下来,总共不过千余元,而退休后申大夫也只能拿到800元的退休工资,寥寥的退休金也这能勉强维持申大夫和老伴的生活所需。虽然子女们早已成家立业,但要了一辈子强的申大夫又怎么会开口给儿女们添麻烦呢?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呢?因此申大夫十分担忧河里王村就将面临着无驻村医生的问题。尽管自己即将老无所养,但心里面始终装着乡亲们的申大夫还是说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小诊所还能运营下去,自己就会一直坚持为乡亲们看病,因为菏泽成武县是自己的家,为家乡的亲人贡献是理所应当的。队员们听到这里,心里都很受感动。
是啊,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像河里王村一样的贫苦村庄,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像申世华大夫这样平凡却伟大的人。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申世华这样无私奉献的医生,村民的伤痛才得以缓解。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和申大夫挥手告别,“优秀卫生室”五个大字映入眼帘, “这大概就是申世华大夫这样一位医者仁者一生的操守吧。”实践队员们感慨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4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