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芜湖清水清苑社区留守儿童志愿与调研团队清苑社区时代广场开展了以“宣传卫生安全常识,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联系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和儿童的身体成长发育阶段,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向社区儿童介绍卫生安全常识。在前期准备工作时,我们通过查阅《微生物学》,请教相关老师,联系了实验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培养了一些常见的手部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不动杆菌等。将准备好的培养基带去社区广场展示,不少儿童对微观世界感到好奇,我们也向他们介绍到: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微生物,有些是有益菌,有些是有害菌,菌群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除了理论介绍,我们还让儿童将自己的手印在培养基中,促其手部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在宣传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多数的儿童因为无法看到体积微小的微生物而难以理解我们的宣讲。因为显微镜昂贵且难以携带的原因,我们无法现场带着显微镜供儿童观察培养基中的个体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菌的数量扩增,个体菌聚集成菌落,菌苔便于观察,并且我们拿出我们之前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我们观察菌的照片供儿童作参考并辅以介绍。即便如此,有些儿童觉得参与感还是很低,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未表现出兴趣和了解。因为学业压力以及实验室资源匮乏的原因,大部分小学都是偏重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对于科学的启蒙少之又少,且经常出现被占课的现象,殊不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由于课业任务重,儿童出去探索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即使在大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在传统观念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影响下,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结局。在现今“双减”的大政策下,学校不仅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还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尤其是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对户外活动的向往。政府也应该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尤其是实验室的建立与实验工具的配备,促进教育公平。家长也应改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多开发课堂之外的能力,促进其发展。
卫生安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病从口入”这样的话伴随着我们长大,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旧是社会热点。“三无产品”“垃圾食品”的曝光,食物中毒的案例层出不穷,尤其是现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全,免疫系统还未完善,各部分抵抗力都有待加强。若是饮用生水或是吃了不洁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在社区中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因为改善家庭条件外出务工,不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也无法时刻关注到留守儿童的饮食情况,这促使他们的发病率上升,医疗费用支出随之加大,继而加重经济负担。所以,卫生安全常识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不吃生冷的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垃圾食品等,也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 晒被褥等,不给细菌生长的条件。
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对微生物尤其是细菌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不然。许多细菌在生态、农业、工业、医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例如;某些细菌充当着分解者,分解植物或动物的尸体,不至于让世界拥挤不堪;细菌也可作为生产者,如固氮菌,能给高等植物提供氮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有益于农业的细菌很多。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氮化物,供给豆科植物营养;利用细菌的发酵作用制造乳酸、丁酸、醋酸、丙酮等;人们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也利用细菌的活动,制取抗血清和抗生素。这些都是我们团队需向儿童普及的,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5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