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漫步廊桥路,一镜一帧海底画 7月6日,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情暖宁德,爱在寿宁”实践队在寿宁县青少年之家开展美育与劳育特色课程——“廊桥遗韵,山野绝响”与“海底世界”手工泥塑课。让孩子们从一座座廊桥的搭建过程中,加深对当地非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动手捏造作品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欣赏力与创作力。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实践队还开设“党史文化课之长征精神”带领孩子们重忆长征路,进行“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雾轻绕,树遮掩,鸟鸣脆,水声幽。廊桥美,一座廊桥一道景……”廊桥文化课上,曾宇炫队员为孩子们播放了歌曲《廊桥长,廊桥美》,动听的旋律像流淌在山间的叮咚泉水,穿淌过屹立的廊桥,勾勒出一幅古韵悠悠、岁月攘攘的图画,桥上岁月静好,桥下是一道奔流不息的烟火之境。 横跃在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座座精美的廊桥,更是闪耀着福建先人智慧光辉的活化石。在接下来的“廊桥遗韵,山野绝响”课程上,曾宇炫从廊桥的定义、廊桥的分类、廊桥的结构特点与悠久历史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寿宁当地的非遗文化——廊桥。来自寿宁的34名孩子们腰板笔直,听得津津有味,口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为让“书本飞向实践”,响应党全面育人的劳育号召。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曾宇炫用事先准备的十根长条木板向孩子们演示如何搭建简易廊桥。一块块木板经过规则的交错,有台阶、有桥柱、有编梁、有廊屋,整体相当匀称和精巧,木板化身为一座微缩版的廊桥。孩子们跃跃欲试,拿上筷子也开始搭建。比起老师用木板整齐规则搭建的模型,孩子们各自搭建设计的廊桥似乎和他们一样稚嫩。在一阵惊呼声中,营员吴新辰的廊桥散架了。曾宇炫趁机教导道,每个人都像一块块木板,想变点样子,还得一起团结合作,才能有牢固的韧性。果然,在孩子们的齐心协作下,一座恢宏的小廊桥重新屹立起来。 木质廊桥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通过梁柱间的相互别压、穿插,把所受重力分解到每根木头上,使整座桥梁非常扎实、稳当。曾宇炫鼓励孩子试走他搭建的廊桥,让孩子们体验力学原理下廊桥的牢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营员郭博宸感叹道,廊桥的一角一落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座廊桥上,一头连接着的是古代的璀璨文化,一头连接的是当代的接力传承。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史教育的学习需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为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实践队队员周嘉仪设计了一堂生动感人的“党史文化课之红军长征专题”。课堂以85秒震撼的短视频纪念红军长征85周年开课,看着一帧帧革命者牺牲于沼泽冰川的画面,一双双面对风刀霜剑依然谈笑从容的眼、一对对金沙江畔潮打不掉的脚印。周嘉仪和孩子们一起吟诵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对话百年岁月,孩子们仿佛还能听到革命者耳提面命的呼唤。“千军北上踏苍茫,艰难又何妨;看今朝,莘莘学子开新章,前路宽且长。”周嘉仪在自己的课后总结里写道。“少年,少年,少年是真正的花儿与红船。” 海底是黑是亮?海底有什么?海底是彩色的,海底有粉红色的螃蟹、蓝色的海草,有栖息的蝴蝶和打瞌睡的小乌龟。寿宁县青年之家的34位孩子们用自己的泥塑作品这么回答。实践队队员孙香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了“亚甲基蓝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基本原理,并将准备好的亚甲基蓝粉末掺入水中。亚甲基蓝很快溶于水,将纯净水染蓝,一瓶瓶蓝色的晶水就是孩子们的“海底”。 十种不同颜色的超级黏土摆放在每个孩子的桌面上,在孙香惠的有序组织下,孩子们或将黏土拉成条状,或将黏土切成块团,或将黏土在手心揉圆,或给螃蟹捏上龇牙的笑脸,或给章鱼捏上扑闪的眼睛。孩子们是天才的创作家,经过同桌合作、师生协作,五十分钟后34个孩子们共创作出了17座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海底世界”。海底或许在远方,但远方一定在孩子们琥珀色的眼睛里。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太单薄,但“情暖童心,爱在寿宁”的全体队员相信,一队人、一群人的力量将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时代的重任背负在肩,每个人都生逢其时;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82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