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罗菊兰、张啸宇、林晨,通讯员:杨心妍)“微”环境下,萌生了微主体、微信息、微传播,和微软、微博、微信等一批网络技术平台,这对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一定冲击。“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新理念早已被提出,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其广阔前景与价值再次被得到认可。当红色文化遇上“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6月28日至7月5日,湘潭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赴湘潭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前往湘潭、韶山、湘乡多地,面向学生、游客、工作人员等不同人群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期用科学实践方法探赜“微”环境下湘潭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
以新际遇赴使命
湘潭市厚植“湖湘文化”,是伟人故里,更是红色摇篮。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声有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湘潭市委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的决定》,其中“一地”就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不只是韶山,湘潭遍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回首湘潭走过的路,在伟人毛泽东、将军陈赓、湘军首领曾国藩的身上,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如今老一辈白手起家建设湘钢等本土企业,他们在实干中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湘潭遍地一片“红”。但通过走访得知,大部分游客对湘潭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了解仅局限于韶山,湘潭市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宣传不到位、不广泛等问题,亟待以多元方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这对新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让湘潭各地红色文化走进人们心中,赋予红色文化时代感、新鲜感,使传统红色文化在今天也能焕发光彩,在红色沃土上“开花结果”。
以新姿态谋发展
红色资源浸入育人体系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2022年7月1日,“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在韶山正式启动,“韶山下的思政课”是探索思政教育与党史研学融合的一条新路径,是打造“思政大课堂”新模式的一次新举措。2021年第一季活动效果突出,制作的20集研学纪录片《韶华》在“学习强国”“新湖南”“bilibili”等媒体平台刊播后,累计点击播放量近1亿次。“大思政课”通过网络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红色基因从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骨子里镌刻。比如湘潭大学曾举办红色故事汇、制作雷锋表情包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汇时代气息,把阳春白雪变得喜闻乐见,让红色文化传播上新更上心。
红色文化输出方式呈现双向性趋势。单向输出方式只是生硬地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灌输给游客,其背后能否带来思考、感悟仍然存疑。多地已尝试作出创新,如湘乡东山书院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360度云展馆,在手机上,通过拇指轻轻点击,就能实现多个场景VR变换。同时,“云游览”还配有文字解说与背景音乐来刺激感官系统,这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场景。负责人透露,东山书院还正在加速创建元宇宙空间,实现历史与科技相结合。从此,红色文化旅游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流,“以人为本”,打造“有我”场景,让“我”置身于历史场景,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突出互动性与体验感,自我进行历史的探索。
以新发展助力持续传播
红色文化不仅要在互联网上“火起来”,还要做足功课实现可持续的传播,让红色文化进一步“活起来”。在湘潭市博物馆,“湘乡方言知识竞答”不仅让团队成员驻足流连,还让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父母们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在抢答中体悟方言的魅力。这种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以网络为媒,以内涵为基,融入生活,让红色文化真正和人们“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成为融在他们血液里的力量。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团撰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稿,拍摄了多系列红色文化景点宣传视频,同时计划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分析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推出文创产品,以丰富内涵为起点,直击市场痛点,打通传播堵点,提出传播路径,为“微”环境下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希冀在云端与更生动的红色文化“湘”遇。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七天里,团队成员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在每一个坚定的回答里看到红色文化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浸染。在“微”环境里,乘上互联网快车,让红色文化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驶向家家户户,在湘中大地,“湘”约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红色文化万古常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97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