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7月8日讯】(通讯员:隋晓阳 孙玉超)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脉相传——赴山东省广饶县刘集红色景区,参观学习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并了解山东早期农村党支部的艰辛发展历程。
红色刘集景区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景区内建有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是全国建设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也是第一届广饶县委的诞生地。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是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的保存地。
实践团进入《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大门,全新的空间布局呈现在了大众眼前,《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一楼为序厅,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二楼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三楼尾厅突出《共产党宣言》在广饶的传播。从世界到中国再到当地的展出顺序,体现了馆内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励队员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血脉的历史任务。
实践团又参观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矮小的房屋内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并为鲁西北地区的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进一步了解那本“大胡子”书的流传故事以及刘集村的革命发展历程,实践团在刘集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最后在村民的介绍下来到了捐献《共产党宣言》的刘世厚老先生的孙子刘洪业家里,通过口述史的形式了解《共产党宣言》的流传历史。
1926年春节,当时在济南教书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刘集村探亲,临别前将其赠予1925年成立的刘集村党支部。村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将该书交给刘世厚并告诉他,无论你遇到什么危险都要保护好这本书。正因如此,刘洪业回忆起那本“大胡子书”说道“祖父轻易不让我们动这本书,当时年龄小,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这么看重它,就觉得封面上的大胡子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后来,祖父告诉我们,这个大胡子叫马克思,这本书叫《共产党宣言》。在他心里,这本书恐怕比他的命还重要。”刘世厚将这本书仔细收藏着,炕洞中、粮囤下、墙眼里,都曾有过它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曾多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1941年1月18日夜,1000多日伪军包围刘集村,杀害抗日军民83人,烧毁500多间房屋,酿成“刘集惨案”。刘世厚已经逃到村外了,可看着熊熊大火,他担心藏在屋山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等到深夜,他避开敌人潜回村抢出这本书。1975年,经过文物工作者颜华的劝说和动员,刘世厚老人捐献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
刘集的红色故事演绎至今,已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当我们再次回忆起那一本书、一个村庄,还有几代人的传承时,眼前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而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激励,新时代的刘集人定会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隔着岁月长河,跨越不同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需要后代的传承。在这新时代,建党革命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不断奋斗。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E脉相传 责任编辑:隋晓阳 孙玉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9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