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先,农为邦本。”为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种业的发展和推广情况,推广种业翻身仗的先进经验,7月6日,“粮”实践团前往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济宁市嘉祥县,在当地种业的龙头企业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开调研并围绕“如何守好农业‘种芯’”对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振亚进行采访。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在做好自身安全保障措施的基础之上展开实践活动。
图为钱振亚向实践团阐述与合作社的合作发展历程
首先,钱振亚向实践团成员阐述华亚农业与当地合作社的合作发展历程。据钱振亚介绍,在互联网+种业展开的初期,推行的困难重重,第一重困难是大多数农民思想较为保守,对互联网上农用物资的品质和售后保障存疑,因而接受度较低;第二重困难是由于耕地碎片化的特点,农民个人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数量较少,卖方物流费用较高,造成农用物资价格较高,价格优势较线下购买不明显;第三重困难是农民的技能储备较为简单,经营农田的方式较为粗犷,通常不具备大规模农机操作和精细化作业的能力。
但是,随着土地流转的展开,土地去碎片化随之推进,当地合作社经营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达130000余亩,而华亚农业与合作社逐渐加深合作,从良种到良法,从农机到农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广,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农民的种植效益得以提高。
图为钱振亚向实践团介绍优质原种
随后,钱振亚向实践团介绍,在大豆良种方面,华亚农业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现在推广的主要豆种是齐黄34,这种大豆耐阴,适合带状复合种植,而且适合机收,不仅如此,齐黄34的亩产可达均产200斤以上,大豆蛋白的含量可以达到42%以上,是我国高产质优的夏大豆。华亚农业同农民签订合同,向农民提供原种并在收获时向农民回购良种,农户种出来不愁卖,如果出现自然灾害等事故,导致大豆质量降低或产量减少,损失由公司来弥补,如此一来形成较为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华亚农业在此基础上杂交出新型的豆种,在试验田内的亩产能够达到223斤并且大豆蛋白含量可以达到45%,如果按照3.5元/斤的收购价格,每亩至少可以增收120元。
钱振亚向实践团进一步说明,所谓良法就是指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大豆和玉米两者共生,在两行玉米中种植四行大豆,行距从原本的50公分降到10公分,通过合理密植原本一亩地可播种玉米4600粒,现在一亩地仍然可播种玉米4600粒,在此基础上额外收获大豆,从而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是白捡。另外,大豆的根瘤菌能够固定土地中的氮元素,供下季的玉米利用,利用大豆和玉米的天然优势互补,每亩还可减少五公斤的氮肥投入。
通过这良种配良法的模式,提高大豆单产,提升大豆品质,合计每亩农田可以增加效益200元以上,实实在在为农民提升种植效益,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打造出让农民满意的合作模式,从而持续的提质增产,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图为钱振亚带领实践团参观试验田
在农机和农艺方面,华亚农业参与成立制种合作社,打造大生产体系,从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到专业播种、农药喷洒、作物收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华亚农业联系国内专业厂家进行采购和沟通。钱振亚向实践团进一步介绍,一名农民每年需要给大豆喷洒3次农药,施加底肥2次追肥2次,而在大生产体系下,无人机喷洒农药仅需2.5元/亩,而每亩农田的施肥费用直接节约80元。另外,华亚农业还和专业的播种收获公司达成合作,使用播种机和收割机可以为每亩农田节约30元的成本。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的推进,使得大型机械和无人机等设备得以应用,原本需要5位农民在酷暑下进行12天的播种工作,现在仅需要无人机播种2天就可以完成,综合提升工作效率80%以上。大生产体系应用后,每亩生产成本能够节约200元以上,能够真正做到降本增效。公司将不定期组织对农民的农艺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精细化耕作水平,保证大豆的出苗率。
图为“粮”好实践团于华亚农业前的合照
此次,“粮”好实践团成员同种业企业深入交流,旨在发掘和宣传嘉祥县的种“芯”保护经验,在此过程中,为国产大豆卡脖子的困境而不甘,为实业家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而振奋,如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大豆种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上会出现更多的优质中国粮,国产大豆终将摆脱卡脖子,打赢种业翻身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1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