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最迷茫,最想寻求自我的时候看到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行业初生,当初的中国心理学专业极其薄弱。于是在1997年,他怀揣梦想,带着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中国心理学的期盼走进中科院的大门,正式踏入心理咨询师行业。兢兢业业,不断探索20年,他经历了人来人往,经历过同行离去,经历过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也经历了我国心理学从起步到小有成效的艰难历程。他见证了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对于行业现状,毫无疑问,他是非常具有发言权的。
坚持努力,心怀艳阳
实践队成员刚采访王宗谟老师时就发现,和王老师聊天让人感觉非常轻松,或许是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因,王老师语言中自带亲和力,笑容也别具感染力。当时王老师经过了一上午工作的忙碌,可仍然抽出中午休息的时间与记者交流。谈到为何会选择这个职业时,他表示,在他那个年代,还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本科专修教育学的他,因为认识到中国的心理学发展相当薄弱,决心为心理学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心理学研究者。光阴荏苒,当年的同伴有人选择了成为教师,有人选择了投身事业单位。而他因为自己的满腔热爱和责任感,坚定不移的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走了下去。
王老师表示,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投入很大的职业,一次心理咨询可能涉及艺术、体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这个职业非常需要日常的积累。每个行业都需要努力,但心理咨询师的努力通常不被人们看见。总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我不就和你谈了一会儿话吗,你为什么要收我钱?”王老师笑笑说,“但是每当帮助、开解一个人后,我所感受到的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精神上的满足。”或许正是因为无数名像王老师一样的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坚持本心,截至今年7月3日,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师数量由当初的不足50位达到了目前的931位。
看重技术,更重态度
2002年,中国出现了正式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已有80多万人。这80万人里,有多少人是科班出身呢?王老师叹了口气表示,一线城市科班出身的比例还高一些,而在淄博本地,70-80%的人都是非科班出身,这也就造成了二线及以下城市心理咨询师专业程度不够高的问题。当实践队员问及何为专业程度不够高时,王老师举了个浅显易懂的例子,“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都喜欢卖弄技术,比如催眠等,这在专业心理咨询师身上是很难看到的。有些心理咨询师,咨询不到三分钟就想帮求助者解决问题,他甚至都不想想这是否是个问题。这就好像医生不耐烦问诊,直接给你开药一样,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结合多年来帮助求助者的经历时,王老师强调“不要过早运用技术”“技术很重要,但了解更重要”。
与行业一起更加专业
谈到行业现状,王老师非常无奈的表示:“专业化程度还是不够高啊!虽然现在大众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政府也对这个行业有了很大力的支持,但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心理咨询行业迟早毁在他们手中!”
而在后续的采访的过程中,王老师又不止一次地提到专业化的重要性。王老师说,心理咨询无疑是非常需要专业知识与文化底蕴的,但有些心理咨询师,解决不了问题时,就会劝求助者积极看待这件事,努力看到事情中好的一面。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童化”,即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拒绝承认社会中不好的一面。老师说着就笑了,略带一丝无奈地说,“这样不行啊,心理咨询师是帮你解决问题的,是让求助者改变不好的现状,走向更和谐的自我的。”他认为,“童化”和“佛化”都是不够专业的表现,这些问题导致一些人将心理咨询与“忽悠”联系到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说到这里,王老师又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必须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程度做出要求,否则这个行业难免走向衰亡,毕竟论劝人我们总是不如热心大妈专业。”但说完王老师又笑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同行意识到这个问题,行业也在一步步发展成熟,我们有了更严格的标准来检验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程度,心理咨询师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知,这个行业也逐渐迎来自己的春天。”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专业所以追求,因为付出所以收获。就团队的调研课题“心理咨询师社会认同度”上,王老师表现出对自身职业的强烈归属感与认同度,或许正是这份归属感与认可促使他在岗位上不断坚守。20年如一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从艰难起步到茁壮成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向他看齐,期待明天的心理咨询行业会越来越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