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春豫见非遗”调研队成员在河南华豫盛达特种设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二楼与国家级当阳峪绞胎瓷传承人柴战柱老师会面,了解绞胎瓷的发展。之后,实践队成员来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进行实地调研。
当阳峪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因战乱流落到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民间人士努力恢复技艺,最终有了现在的当阳峪绞胎瓷。“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纹胎瓷纹样变化多端,给予人如花似锦之美感,纹饰内外如一,是当之无愧的“瓷中君子”。
绞胎瓷重现芳华,有一位匠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国家级非遗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老师。柴战柱老师在工作几年下岗后开始二十多年的绞胎瓷工艺修复工作的探索和尝试。即使早期烧制瓷器过程并不顺利,那时候的柴战柱老师也不曾想过放弃。据柴战柱老师回答:“当时把所有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绞胎瓷中,遇到困难必须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年4月28日,第一件完整成型的绞胎瓷作品在柴战柱老师的手中来到了人间。
经过多年努力,柴战柱老师在绞胎瓷制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对绞胎瓷制作的传统配方、工艺、配料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先后发掘、研制出绞胎瓷基本纹饰16种,还创作出了刻剔花等多个新品种的绞胎瓷,同时也将镂空雕、浮雕、彩绘等创新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手段应用在绞胎艺术瓷的创作中。其中《硕果》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课本;《中华龙》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
柴战柱老师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当阳峪绞胎瓷作坊。宋朝的石碑立于墙外,刻满了绞胎瓷的辉煌,唐宋窑址坐落院子一隅,千年窑火似乎从未熄灭。近距离观看绞胎瓷制作过程,不成型的坯泥在一双巧手的摆弄下渐渐清晰可见形状。作坊里有许多已成形未烧制的绞胎瓷坯,在避雨通风处阴干4至5天;阴干后要立即对胎体进行检查,修补,雕刻、加工;然后进行施釉,将釉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喷淋;最后进行烧制。
取自山水景如画,无声窑火传千年。瓷器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还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传承绞胎瓷技艺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传承非遗,不仅是对一种文化形式的保护,也是对我们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增强。绞胎瓷与凝结于心的浪漫诗意相得益彰,人们欣赏它清丽淡雅的外表,惊叹它变化无穷的纹路,佩服它“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特质。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极致之美中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魂魄,绞胎瓷蕴涵的大美、品格与情操,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2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