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水稻生产现状,对水稻高产高效生产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学习,7月8日,浙江农林大学“高校‘粮’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衢州市常山县球川镇新店村实地参观水稻种植基地,此次实践旨在了解当地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的规模设置、经验、管理方式,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水稻种植业助力。
一、参观水稻基地,领略田间风光
常山县球川镇新店村拥有优质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主要负责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水稻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负责人游水根同时也是常山三里江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常山县游胜家庭农场负责人,其种植的再生稻产量曾在2016年刷新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每亩产量高达1045.8公斤。上午8:00,在游大爷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水稻基地参观。基地里亩亩方田依次排开,望去无边无际,染着淡淡青色的麦穗正努力向上抽生。“路过的这些水稻都是基地的,”游大爷边走边向成员们介绍,“我们这边一般是收两季,3月上旬育苗,4月上旬下种,成熟之后由机器收、机器烘,但除此之外基本步骤还是需要人工的参与。”面朝水田背朝天,村民们都弯腰忙于耕种,没入了及腰高的水稻里。
常山县地形以丘陵为主,水稻生产完全实现规模化、全自动机械化种植比较困难,其生产环节中仍有部分环节需要人工参与。团队成员看着这一片片即将丰收的水田和辛勤劳作的人们,心里感慨万千:在这片土地上,埋下的不只是水稻幼苗,还有耕作者的心血,辛劳的汗水和人民的智慧一直以来都是助推农业兴盛发展的源动力啊!
二、学习两类水稻,体验乡野课堂
下午,在游大爷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田间,与水稻近距离相处。游叔依次向成员们介绍了基地的主要作物:连作晚稻、再生稻。其中常山再生稻的种植规模、产量水平等在全省都名列前茅,是基地的一大特色。“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再生的水稻。再生稻是一种两收的,这也是它和连作晚稻的一个显著区别,连作晚稻需要两次育苗播种。而再生稻我们通常在3月份播种,8月份收割第一季,在收割完这一季之后把茬留着,很快它就会发苗、长穗,长得跟新苗一样,到了11月份又收割一季。”游大爷手指拂过面前这片再生稻,笑着向成员们介绍着。他抚摸着稻穗,眼里是满满的自豪与幸福。于游大爷而言,水稻就是他一天天看着长大、绝不能舍弃的孩子,水稻的根扎在哪儿,他的根就扎在哪儿。
团队成员从游大爷口中得知:在这片基地里,再生稻有两个品种,分别是甬优1540和甬优4901。甬优1540产量高并且有强的抗性,但种植需要掌握几个技术要点:一是需要提早翻耕土壤,减少基腐病的发生;二是要在3月上旬适期早播;三是合理施肥,注意病虫害防治。“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我想我们能够朝着许多方向努力。一方面,我们可以投身于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分子材料和科学育种过程,为粮食增产和品种创新助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为更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智力支撑。”项依婷同学感慨道。
团队成员在王晓敏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观察了稻叶、稻穗的生长特征。“我们可以从叶舌部分来区分水稻和杂草,水稻有叶舌和叶耳,而所有的稗属杂草都是没有叶舌和叶耳的。”王晓敏老师掰开稻叶指着叶舌叶耳说道。团队成员作为农学专业学生,之前都是从书本中认识作物,在纸张上描绘结构。这次实践活动把教学场所从室内的课堂搬到了开阔的田野,以水田为台,团队成员上了一节真正的水稻课,另有一番收获。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都对水稻种植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连作晚稻和再生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时代不断在进步,生产也不断在进步,而粮食生产的地位是永恒不变的。正如袁老所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如今“禾下乘凉梦”已经实现,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还在路上。在此情况下,青年一辈应当心怀使命和责任感,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朝着这个目标进发,用努力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为粮食产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26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