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探泰和红色之基,铸乡村振兴之魂”调研实践团走进上田村,追寻名村发展足迹,回望浙大西迁历史。此次实践团采取实地考察与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以多重视角真实记录上田村发展实况,感悟千年古城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百年名校的精神传承。
访问上田村干,调研名村发展
为深入考察泰和典型红色名村,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前往上田村村委会进行走访。本次走访主要围绕乡村服务建设、乡村产业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访谈。
乡村服务方面,村委会傅主任表示,上田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投身于乡村服务工作。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是乡村服务的重点对象。为聚焦群众关切,以关爱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抓手,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村委会定期在养老互助之家开展暖心活动,例如红色经典共读、老年娱乐活动和餐饮免费供给;同时定期组织村干部看望村内的留守儿童,切实了解助学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乡村产业建设方面,上田村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玫瑰产业园,催生“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就业,致力于开拓集玫瑰种植、研发、展销、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使老百姓富起来、村庄美起来。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漫漫西迁路,拳拳求是情。为传承浙大求是精神,提升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理念,上田村村委会致力于浙大旧址的修复和浙大西迁陈列馆的修建,将其打造为上田村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此外,村委会着重关注乡风文明建设,定期开展各类乡风乡路建设活动,例如文明知识宣讲“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家风美德建设”活动等。各种乡村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将道德教育与文艺结合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致敬红色广场,缅怀先烈英魂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85年后的今天来到了上田村求是创新广场,缅怀抗战历史,汲取红色精神。
书页状的纪念碑古朴肃穆,无声地叙述着充满硝烟与抗争的历史。队员们在泰和县教育局孙主任的讲述中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避难建德、暂住吉安、转徙泰和的西征事迹,并集体为在民族战役中牺牲的无数英烈先辈们默哀悼念,深切缅怀先烈功绩,感悟革命精神,升华奋斗觉悟。伴随着猎猎风声,队员们们手举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拳拳爱意,唱响时代乐章,传承红色精神。
历史犹如一条长长的时间河流,从过去奔涌而来、向未来逐浪而去,洗炼那些深沉邃远的恒久叩问。唯有坚定如铁的誓言,才能深刻领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在孙主任、江南老师和舒子扬同学的带领下,队员们共同庄严宣誓,传达爱国的心情,激涌奋发的斗志。“振兴中华,吾辈自强”的铿锵之声久久回荡在红色广场之上。时代更迭,信仰不变,中国青年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青年一代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担负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任。
重温文军西征,研读红色学风
在上田村的实地考察中,实践团队员们携信仰同行,来到浙江大学西迁泰和期间的办学旧址参观学习。浙大西迁旧址通过实物、文史图片、场景复原、油画、雕塑、数字化等形式对文军西征历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将千年古城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百年名校的精神传承结合,呈现了一幅浙江大学西迁建德的历史缩影。
队员们在古建筑和文物展览的共同作用下深刻感受了浙大西迁的峥嵘岁月。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满载真知厚史的遐观楼(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在陈列馆解说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浙大西迁的历史脉络,仿佛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轴度,与浙大师生同协力,共患难,目睹浙大师生们在阵阵炮火中艰难辗转的历程。其中,浙大师生们自强不息、弦歌不断的求学上进精神令人为之动容震撼。
在接下来的参观调研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浙江大学在泰和县实施的系列为民举措:修缮大坝助水利,完善医疗惠百姓,开垦农田利民生。竺可桢校长耳提面命的“求是精神”,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激励队员们秉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信仰,在未知的求学道路上不懈拼搏。从少年立志,学有所成到奠基地学,开创气象事业,再到浙大西迁,历尽艰辛,每一张被定格的画面,每一段看似平静的陈述,每一个令人莞尔的小故事,每一件轻落灰尘的物品,无一不展现着竺可桢校长的卓越功绩与浙大西迁的传奇史诗。间关万里,弦歌不辍于战火,文军长征的求实精神在泰和留下了灼灼烙印。旧址的历史回眸,留给队员们的不仅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激励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30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