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水彩 陶乐纷呈”活动顺利举行
中国青年网德州7月8日电(通讯员:范悦妍)陶瓷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好陶瓷文化,助力陶瓷文化力量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更是传承非遗现实的需要。为促进青年群体对陶瓷文化的了解,增强其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瓷”“语”团史,共话传承实践队于2022年7月1日组织参观了日照博物馆,探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陶瓷历史与工艺,并在学校美术教室开展陶瓷绘画活动,以“文艺+非遗”的创新宣传形式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陶瓷艺术的魅力。
了解陶瓷文化,为宣传做好充分准备
在水彩绘陶瓷活动准备阶段,队长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主要内容。队长强调:对于陶瓷文化的宣传应当贯彻“先学再讲”、“以学带讲”的原则,首先队员自身应对陶瓷文化有充分了解,才能为后续宣传工作打好坚实基础。本着这种原则,队员们首先在网上搜寻了日照黑陶及历代出土珍贵陶瓷的历史与文物简介并进行了集体学习,对于陶瓷的发展史与当地的特色陶瓷文化史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实践队来到日照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详细生动的讲解,从西周时期的陶片文物,到宋代手工制陶业的蓬勃发展,再到当代黑陶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陶器在不同时期焕发出不同的色彩与特点。此外实践队员们还亲身接触了清代烧制陶瓷的“馒头窑”模型,通过观看馆内记录短片,了解制陶流程活动,为水彩绘画陶瓷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素材与知识储备。
深入制陶工坊,亲身体验陶瓷魅力
实践队员们来到制陶工坊,非遗传承人孙临军老师带领队员们深入陶瓷作坊,细致参观了陶瓷制作从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到釉色变化的每一步,实践队成员亲身体会了“匠人”的“匠心”,在作坊里见到了“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孙老师首先向实践队演示制作过程:淘洗泥土,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挤出空气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随后老师带领队员们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掌握造型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形状则大有不同,孙老师告诉队员们这个时候就要把握好力度,牢记适度原则。洗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最后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自然阴干,不可日晒。自然风干的陶器多了几分古朴的味道,这时候不能过多触碰陶器,因为还未完全凝固。实践队员们小心地将洗好的陶器放置在晾晒架上。通过深入学习实践,队员们成功制作出了第一批陶制器皿。
陶瓷艺术创作,创新宣传远扬非遗
在陶瓷器皿制作完成后,队员们将自己手制陶瓷转移至学校美术教室,并向本校美术学院的同学咨询,获得了专业性建议和活动场地等条件支持,制作了详细的活动流程。本次活动采用难度相对较低的新彩水彩画画法,以剪纸、木刻画及中国画山水花鸟等物象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大致分为打稿、勾线、填色、跺拍、上彩几个部分。实践队员们首先选定各自主题,创作样稿,用墨勾线,勾画出所需要的彩绘图案轮廓,图纸打湿,半干后用手轻轻拍打在陶瓷表面,然后进行初步填色。在填色过程中美院同学为队员们讲解了如何在陶器上画出层次感与明暗对比,并借用海绵垫和丝棉将颜色拍平,使颜色过渡更自然,转换更柔和。队员们还积极鼓励周边围观同学参与到活动中并无偿提供绘画工具,向青年学生传播非遗文化工艺,参与同学们虽然未提前了解创作流程,但通过队员们的讲解与指导,也各自完成了满意的作品。在作品完成后,实践队员们请美术学院同学参与结果评定,并为参与者讲解了更多关于陶瓷美术方面的知识。
陶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向外文化输出的一张闪亮名片。精美的陶瓷艺术,卓越的制瓷工艺,千年积淀,流传至今。如何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守护并传承灿烂的陶瓷文化,是非遗传承者与社会共同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实践队员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 “文艺+非遗”的创新宣传方式,引导青年群体探寻并传播陶瓷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传承非遗工艺交出一份别样的答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42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