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主要有三种转变:
一、由课后作业、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带来的更多学生自主空间,这部分空间如何利用?
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延长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而是增强家庭教育水平。农村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师素质不够、学校资源不足,课后留校时间变成了“在学校里写作业”;家庭教育基础薄弱,无法支撑孩子丰富的课后生活。解决思路设想: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将教育的中心放到学校中,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另外,应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薪资待遇,并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才能“固本培元”。教育是百年大计,值得社会的更多投入。
二、削减校外培训机构,孩子“自学”不了怎么办?
如果按照老思路去解答这个问题,那必然是“无解”的。确实,没了校外培训的“拐杖”,有些孩子不会有现在的成绩。但“双减”正是要砍除这些“拐杖”,让孩子自己走。资质不同的孩子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并不是说人生道路就有三六九等。要认识到一个现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学,也并不是所有上不了大学的孩子未来就一定黯淡。政策本身就无法达到所谓的“公平”,或者说,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根源于人与人天生的资质不平衡。我们要看到的不可能是一个全是“聪明蛋”的社会,而是一个“聪明蛋”和“傻瓜蛋”都能收获自己的快乐,拥有平等的社会尊严的世界。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人文主义者奔走呼告,政治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个世界,亦是如此。
三、双减之后,城乡差距是否会拉大?
其实。双减之后,城乡差距会拉大还是缩小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说是增大,城市教育资源、父母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双减后,教育的重心集中到学校和家庭,那这种差距会拉大。“学二代”可能优势明显。如果说是减小,学科类培训机构锐减,对城市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成绩回落的可能更多。正如调研中显示,农村孩子上辅导班的比率要远远小于城市孩子,所上辅导班的质量也相对较低。因此削减辅导班可能对农村孩子影响并不大。
双减旨在培养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不同人才,而非“学习(狭义的文化课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以适应社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平衡健康发展、促进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借“团团”的一句话说:“大家都换赛道了,你在老的赛道上抢跑有什么意义呢?”双减之后,如果在按以前的教育思路去培养学生,疯狂用作业、校外培训加码,则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瞻望未来,“双减”势在必行,大可不必束手束脚,持“观望态度”。顺应政策形势,积极探索落地之法,不只是政府和少数几个地区、学校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能力使“双减”真正达到其应有之效。家长将精力放在关注孩子身心状况、探索孩子的特长上;老师将精力放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擅长、喜爱的领域,争取成长为栋梁之材,最起码,成长为一个幸福、健康、有力量的人。
但目前,“双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家长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先“减负”再革新考试制度;先让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跑道,再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先“据攒人气”再“引进资源”,但势必在最初的阶段会有“牺牲”,谁都不想自家孩子成为这个“牺牲”的部分,也就在老赛道迟迟不肯移步。唯有两方面齐驱并驾,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同时进行、无缝衔接,让广大学生、家长看到改革的力度和实效,才能一改陈风,破浪前行。另外,调访中,一部分学生表示,“双减”后,班上一部分学生压根儿就“撂挑子”不学了,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这表明,“双减”之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可能带来班集体的管理困难;更多选择也可能带来学生、家长的迷茫期提前。学校更灵活、更严密的“多赛道”管理机制亟待建立,比如,可以在将“导师制”落实到中小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奔跑的路上都有为其指路、护航的人。而社会分配体系的改革作为双减背后的支撑,它的转变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双减的满意度也会随着社会分配体系改革而逐渐上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6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