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今年7月,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平乐行”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平乐县乡村振兴局进行采访座谈,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十分荣幸,近三个小时的采访,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感受,收获颇丰。 座谈在相关领导的热烈欢迎中开始。经过了解,乡村振兴局是承接脱贫办而设立的部门,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为防止大量人员返贫,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通过现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中央下拨有关乡村振兴的专项资金,有大约70%拨给脱贫村,仅仅30%留给面上村(原先不是贫困村)。而现实情况是,平乐县的脱贫村有30个左右,而面上村却有100多个,这就造成了一些脱贫村拿着大量的资金,发展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多数项目,没有项目可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面上村因为数量众多,资金不足,一些有利发展的项目停滞不前,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速度更是远远慢于脱贫村。那这里面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经过慎重的思考,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笔资金是在5年过渡期对于脱贫村的一种扶持,是要力争在这段时间帮助脱贫村巩固自身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和能力。而面上村的短暂受挫,从长远来看,并无过大的影响。我试着通过“木桶理论”来拓展思考: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同理,乡村振兴能走多远,取决于发展基础薄弱的脱贫村。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心,才能在选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央选择了乡村振兴,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顽症下猛药,除了政策支持,最明显的就是向脱贫村提供的十分充裕甚至有些富余的资金。 从背景方面来看,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如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了相关政策后,我发现顺应党中央的决策,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也就需要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大量的扶持资金也就理所应当。 但还是有人会想,不均匀的资金分配侵害一些面上村的利益,甚至妨碍了它们的发展。凡事都要多角度看待,面上村之所以很早就摆脱了贫困,就在于它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一项甚至多项,而一些脱贫村,如果在其刚刚摆脱贫困就任其自由发展,大多数脱贫村是不能同面上村相竞争,有着返贫的危险。面上村有着自己所探索出来的一套产业体系、技术方法、人才队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对国家政策的依赖远没有脱贫村那么紧密;对于脱贫村,短期内,面对充裕的资金,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拓展巩固,在资金富余的情况下,大胆实践一些看似疯狂的想法,力争在2025年将脱贫成果夯实,建立起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发展体系。 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对根深蒂固的问题,矫枉必须过正。乡村的贫困问题,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但在党中央的郑重承诺和不懈努力下,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伟大的历史目标。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骄傲和懈怠的理由,一句话: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变。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不能丢掉根本。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人才、环境等等,所以要始终将人才作为底色,始终将本地产业作为特色,并且致力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造村容村貌,助力人居环境更好、更美、更清洁。多措并举,让乡村更好地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将自己的知识才华用于广阔的乡村田野,为乡村发展提供力量之源,顺应历史大势,大有作为!(通讯员 张之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73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