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非遗故事 , 争做非遗宣传员
——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调研队赴焦作当阳峪村探寻“君子”绞胎瓷
文/常艺书
审核/袁圆
6月19日至20日,调研队成员一同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当阳峪金谷轩绞胎瓷非遗园,拜访柴战柱先生了解当阳峪绞胎瓷的前世今生。
修武·当阳峪金谷轩绞胎瓷非遗园里陈列着《丝绸之路》、《硕果累累》、《中华龙》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其异常精美的绞胎瓷纹饰深深吸引着调研队成员。那些优秀作品的完美的诠释了:瓷,源于瓷土,溶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
在柴战柱先生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工作室,柴战柱先生讲述绞胎瓷的特点、传统技法以及出色作品的美好寓意。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一胎一面、有重复的造型没用重复的花纹、件件都是孤品,固而有“君子瓷”的美誉。据柴战柱先生说:一件传世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历史成为永恒。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柴战柱先生娓娓道来,“过去皇家用的东西,现在已经民俗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成员在与柴战柱先生的深入交谈中得知:在瓷土方面,现代瓷土加入高温颜料:赤、橙、黄、绿、青、蓝和紫,与之相糅合,烧制出来的瓷器异彩纷呈。相比之下,由于颜料的匮乏,古代传统制瓷只是将简单的瓷土(黄瓷土、褐瓷土、红瓷土)糅合。色泥的介入使绞胎瓷借此还魂、浴火重生走向新生。其次,绞胎瓷由过去的几种纹理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几百种纹理,未来将是上千种纹理,各种意识象形的纹理用绞胎瓷“表里如一”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创新力度大大加强。
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在一次又一次的砸窑烧制过程中柴战柱先生不断探索力求恢复和开发当阳峪窑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将当阳峪村打造成新瓷都,重现昔日辉煌。柴战柱先生表示:身为传承人,是有社会责任的,要把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知识结晶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颂歌”。
“都知道南宋的景德镇、陕西铜川的耀州、却鲜有人知道北宋的当阳峪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多多了解家乡的非遗,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调研队一队员心潮澎湃地说。
延续历史文脉、建立文化自信,争做非遗宣传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8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