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浸润传统文化,耕承红色党史
——岭师法政院“稻浪”社会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田,红色党史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近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了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了“稻浪”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活动进程的推进,这次,调研组的小伙伴带领我们再次走进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横山镇,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里,又发生些怎样的别样故事。
备好零食和饮料,让我们追随调研组的同学们一起赴一场关于雷剧的约。自7月12日起,带头包、穿汗衣、涂红妆、描黑眉、系靴子、穿戏服,在一阵阵锣鼓铿锵中,随着一声平板悦腔从幕后喊来,峥角溪村文化楼里,雷歌表演在夜色中准时开唱。凉风中,村里的男女老少,或结伴或独行,或蹲坐或倚树站立,在宽阔的露天看台上看着。雷歌的背后虚掩着的,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雷剧文化,是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雷剧的前身,是无数“农村人”刻在记忆里的精神家园。“雷剧里用的都是雷剧方言,不过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懂,在舞台的旁边会有一个大电子屏,可以帮助我们看雷歌里的台词。”调研组的小伙伴和我们分享道。台上雷歌里的悲欢离合在夜风中倾情上演,看台边三五成群的戏迷老者放下一天劳作的疲惫惬意地点了一袋水烟,猛吸一口,缭绕的烟雾随着歌声飘远。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党不断推进文化振兴的步伐中,在“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号召下,我相信,雷歌的歌声,一定能飘的很远。
听过雷歌,我们的目光随着调研组同学的脚步来到了横山镇排岭村新三团党史教育基地,在这个山水环绕、基础设施完备的教育基地中,红色党史的故事感人肺腑,急忙放下农活赶来接待的陈景川村长和蔼可敬,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红色党史理论与精神,看到了新三团党史的动人事迹与前进的不易,更感受到了在党史教育熏陶下村民精神的富足以及乡村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
聊着聊着,调研组的同学们回归我们的主题,和陈村长乡村的耕地抛荒问题。面对教育基地周围的耕地抛荒现象,陈村长告诉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解决措施。一是将附近的农田和林地将会承包给台湾的商人,他们会开发农庄,以非耕作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
说起国家政策,陈村长有许多的话想讲。首先是国家允许农民抛荒一季稻,但不能抛荒两季稻。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耕地劳动力对解放的诉求,又能保证一定的稻谷产量,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其次,村庄会针对耕地抛荒的不同现象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村长表示,原本是耕地,如果种植了树木,是没有补助的,是需要种植农作物才有政府补助。虽然这些鼓励措施能够起到促进村民种田的动力,但耕地抛荒的问题仍然无法根绝。那未来,我们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呢,还需要我们从农民的利益角度出发,满足大家为改善生活水平而努力的心态,因时而变的提出更多办法。
乡村振兴的战略号角已经吹响,在如今种种现实问题面前,我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提高乡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需要多听听村民们的“心里话”,在经济和精神上实现双赢,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振兴。
最后,希望在未来每一天,在你,也在我。
(初审/黄淑君 复审/陈国威 终审/赵欢 撰文/戚榆萍 摄影/调研组成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85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