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有效守护传承历史文脉,在当代中小学生中永久留下历史记忆是实践队第三阶段的重要探究任务。2022年7月14日,实践队就第一阶段“走近非遗”和第二阶段“探究中小学校园非遗传承现状”召开第三次会议,共同研讨“非遗进校园”的可行性道路以及历史价值。
在第一阶段,家住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的几位实践队员分别就近实践,去到家乡附近的非物质文化遗址、文化展馆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提交11份社会实践感悟。其中,让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的有号称“天下第一庙”、传承忠肝义胆爱国精神的比干庙,有技艺精湛的李金梅制笔,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千年葫芦”工艺,有“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的新乡中医陈列馆,有“古艺新花”杨庄年画,有带动乡村经济振兴的中牟西瓜种植技术……实践队员一边走进非遗活动、记录学习感悟,一边探索着传承家乡文明,认同和继承非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
在第二阶段,践团成员们去到当地中小学校园,实地了解“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情况。以小杨庄小学为例,实践队员肖佳鑫采访了校方负责人。据负责人介绍,该校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宣传展示活动,一般一年举行一次。校方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由传承人将非遗项目对同学们进行展示并讲述其由来和历史。如果是美术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还会向师生们详细讲解制作过程并让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二是固定课程。以小杨庄木版年画为例,学校设置了木版年画课程,传承人会到校向同学们详细讲解木板年画制作过程,并要求结课时每位同学都能独立制作一件完整作品。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为非遗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还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非遗项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相对应的,如果加大“非遗文化进校园”,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传承发展,不仅提高当地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活化文化遗产产业链,更是涵养文明乡风,促进家乡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重要环节,助力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让非遗文化发展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95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