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秦氏绢艺,始创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朝中期,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四百年里秦氏绢艺的传人不断发扬传承,才让今天的人们看到秦氏绢艺的精妙绝伦。秦氏绢艺的作品造型逼真,活灵活现,创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花、鸟、虫、鱼。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了解秦氏绢艺,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调研队准备拜访该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2022年6月19日,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调研队拜访秦氏绢艺第十三代传承人秦小慧女士,秦女士为调研队员详细介绍了秦氏绢艺的历史渊源以及相关制作工艺。
秦女士首先为调研队员介绍了秦氏绢艺最富盛名的作品《蝈蝈白菜》,“蝈蝈白菜”国聚百财,寓意祖国繁荣昌盛,“蝈蝈”在中原的别称为“蚰子”,因此寓意子子孙孙进百财,一层一层的白菜叶子更有层层纳福之意。其中单是蝈蝈就需要6种绢、118道工序,花费约20天才能完成,可见其制作之细致不易。绢蝈蝈头上的须和腿上的倒刺也精妙非常,秦氏绢艺也凭借这两项的制作工艺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类的最高奖。秦女士也介绍到在制作白菜的根须时,绢艺艺人使用棉花填充,使根须更加的生动饱满。在制作白菜叶子时,绢艺手工艺人则利用家中常见的啤酒瓶和勺子为其定型,其中比较难的一步是为白菜叶子上色。给绢上色和在纸上上色有很大的不同,给绢上色极其考验绢艺手工艺人的耐性、细心与上色水平——为得到一片晶莹剔透的白菜叶子,绢艺艺人需要反复上色,而且必须等上一次颜色干了之后才能上第二遍色。在这个上色过程中,绢艺艺人也需凭借经验控制颜料的用量,以便绘出更为真实的绢叶子。
接下来,秦女士拿出了一只绢蝈蝈更加详细的为调研队员们介绍绢蝈蝈的一些制作工艺,秦女士让调研队员们先仔细观察绢蝈蝈,然后她指着绢蝈蝈翅膀下面的一个小圆片为调研队员们讲解,这个圆片必须在蝈蝈的脖子下面压着它一点点,如果不压的话这个蝈蝈是不会叫的。无论制作什么东西都需要先进行仔细的观察,秦氏绢艺也是如此,制作时加上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让绢蝈蝈更加的生动。秦女士还为调研队员讲述了她的父亲秦竹林先生制作“蝈蝈白菜”的一件轶事——当时过完年天气回暖,秦老先生在厨房发现一颗白菜中心发了新芽,叶子向上生长,这是一种独特的白菜样式,老先生由此得出灵感,创作出了那幅获得“山花奖”的《蝈蝈白菜》。秦女士又回忆道她父亲秦老先生曾经拜访冯骥才先生并和他一起讨论秦氏绢艺的发展。本来冯骥才先生的行程很紧,预留给秦竹林先生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但谁知两人相谈甚欢,一起讨论了大约有三十分钟才结束,在这期间冯先生的秘书提醒了几次时间,但是冯先生还想再多了解了解秦氏绢艺便将时间延长到三十分钟。之后冯骥才先生还为秦氏绢艺题词:“秦氏绢艺,华夏神品”!
生命在于运动,非遗传承也是如此,不能“一动不动”,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创新去保持非遗技艺的生命力。通过几代传承人对秦氏绢艺的完善与发展,秦氏绢艺逐渐从工艺品发展为艺术品,从单纯追求做的像转变为在追求像的基础上加入手工艺者自己的想法,让绢艺作品更具活力。秦女士在为非遗队员介绍秦氏绢艺的制作材料时,可以发现制作绢艺的原材料等都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价格并不昂贵,绢艺艺人却能用这小小的绢制作出百物,靠的就是手工艺人的巧思与勤劳——这也正能反应出民间艺术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作品的特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秦氏绢艺之所以能够声名海外,不仅是因为其传承人不断研究绢艺技艺,20天制作一只蝈蝈的耐心与坚持,也是手工艺人对生活的认真与热爱。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不能只依靠非遗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新一代青年人的关心与了解,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加入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队伍中,其才能有更加良性的循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97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