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路途迢迢。7月13日,炎炎夏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赴博袍村国情社情观察团头顶烈阳,脚踩热土,走进博袍村农户家中进行进一步的调研,深入基层了解精准扶贫情况。
年过花甲 聊天是最好的陪伴
观察团来到家门前满是灰尘的土坯屋子,隔着半开的门可以看到院子中坐着一位老人。这位年过花甲之年的老奶奶是博袍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名叫周少华,和她说话,声音要很大她才能听清楚。
老奶奶连自己居住的屋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由于年数久远,屋子从外到内都很破败,可以依稀闻到一股腐朽的味道。屋中连维持基本生活的灶台都没有,仅仅靠残枝柴火维持日常饮食。一张小桌上凌乱的放着几个碗和几只筷子,旁边的锅黑漆漆的,可见是许久没有刮过了。当谈及家中的经济来源时,老奶奶表示家中只有她自己一个孤寡老人,经济来源只有依靠低保,以及村委干部时常会赠送一些家用的油米来资助她,否则没有劳动能力的她不知道该如何生存。
观察团成员给老奶奶送去酱油调料
从谈话中可知,老奶奶非常需要有人跟她聊天。“我有个女儿,嫁出去了,但是嫁得很远,几年都没回来一次,我就在这里孤独着,我做梦都想我女儿回来看看我,哪怕只是聊聊天。”老奶奶说着说着便伤心起来,观察团的一个成员握着老奶奶的手,慢慢的陪着老奶奶聊天。
老奶奶的话有点啰啰嗦嗦,也许是很久没有聊过天吧,一开始说话都是断断续续的,慢慢的,讲起话来就自然多了,跟观察团的成员讲了很多家常话。
自力更生 顽强地生活着
随着观察团调研的深入,发现不止周少华老人,博袍村内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都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
当观察团走进另外一个老爷爷二三十平方米的屋子时,屋脊上满是灰尘,疏松的墙面石灰仿佛随时掉落,遍布地板的是散乱不堪的废纸、废塑料瓶等废弃物。这位靠卖破烂废弃物为生的八十多岁的“五保户”孤寡老爷爷告诉观察团,他说自己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各种废弃的砖块和石灰泥浆,才搭建起这个家的港湾,每个月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村干部交给他的低保的钱,还有左邻右舍的慰问关心。细心的观察团还关注到了老人身后的那张经过人工修饰却依然明丽的照片,坐在天安门前的他在冉冉升起的红旗下精神抖擞,眼神里满是欣喜。原来即便在这所坍塌的屋檐依然无法掩盖老人心中年少的灿烂梦想——在凌晨的北京看一次升旗,即使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期待着。
观察团成员在与老人亲切交流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爷爷,他用长满茧子、皱缩消瘦的双手紧紧地握着观察团的一个成员,他说:“我们家就我和那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的儿子,他现在20多岁了,可是他连吃饭,穿衣服什么都不会,就连大小便都是在家随处方便,什么都不懂,你问他菜是什么、肉是什么,他都不知道的。”原来老爷爷的儿子在三岁的时候由于高烧而压迫脑神经,从此变成了一个没有基本生存能力的脑瘫患者。当观察团问起他怎么筹备儿子的医用费用时,老人家说他自己一个人要看顾儿子,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精力去打散工,但是每个月村委都有一些医疗补贴,而且现在村里的经济条件、小型医疗设施条件逐渐好转,他打算寻找办法给儿子治疗。
精准扶贫博袍变化村民乐开颜
博袍村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脱贫致富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仅需要博袍村村委干部们的积极带动,更需要每一个村民能够积极响应“三农”政策、扶贫政策的推行实施。
在调研进程中,一位身体健朗的老奶奶与观察团成员开展了一场“老生常谈”,似乎找到知音的她用带有本地口音的普通话和观察团谈起她这些年的经历。老人家说自己的子女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外务工,收入低,又要供养小孩,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心中又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当谈及博袍村精准扶贫一年以来的变化时,老人家满脸笑容地说:“以前啊,村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感觉村里黑灯瞎火的,没有人来村里,大家也不敢出去,而且那些路,都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一脚踩下去都是脏兮兮的泥土,现在村里路灯建设越来越好,路也修整成水泥路,大伙儿出入也方便多了,不用担心太多。”奶奶像个小孩子似的开心地告诉观察团,修整公路的时候她还捐赠了1000块钱帮忙修整水泥路,她觉得路修好了村民都能安心一些,方便自己的同时也方便别人。
博袍村村民的勤劳质朴,善解人意让观察团成员由衷地钦佩,脱贫致富是村委们的心声,更是每一位村民的心声,心心相印的博袍人在努力地践行着精准扶贫这一重大举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