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精神,近日,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调研队队员走进非遗秦氏绢艺传承人秦小慧老师的工作地点,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制作的魅力,并且与秦老师进行了深刻的交流。
采访开始前秦老师正非常专注地制作“蝈蝈白菜”,桌面上散落着尚未进行组装的菜叶,一眼望去,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白菜底部的根须也都根根分明、十分逼真,很难想象仅是用绢布就可以做到这样自然真实的效果,调研队成员被这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心中不禁感叹到绢艺的精妙超绝。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根据秦氏族谱的记载,秦家先人在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谋生手段的同时,也收藏了一些珍贵的民间工艺品。明崇祯十七年,秦家先祖秦兴旺,在偶然间获得了唐伯虎的名作《蝈蝈白菜》,秦老先生对其爱不释手,每天都会观察临摹。久而久之,他意识到,虽然画作形似,但立体感不强,始终不得其神韵。后来,老先生突发奇想,利用曾经学习过的绢花制作技术,使用绢布纺制了蝈蝈白菜,绢布白菜效果逼真,栩栩如生,老先生喜出望外,于是不停钻研制作,秦氏绢艺这才初具雏形。
“蝈蝈白菜”中的蝈蝈,从做好主体后就需进行染色,以便后续品种之间的区分。在与传承人的谈论中,队员们很容易就发现传承人对蝈蝈的品类十分了解,不同蝈蝈在哪些身体部位有哪些细微的不同,她都如数家珍。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细心严谨的态度,才能让“蝈蝈白菜”拥有了灵魂,每一片菜叶,每一条纹路,每一处色彩,都是制作者花费心血,仔细研究、推敲出来的。一只还没有巴掌大小的蝈蝈,要用到多种不同的材料,经历118道工序,历时20天才能完成,可见其制作的困难。在采访中秦老师也指出:虽然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制作过程会进行部分简化,但是总体的工序还是十分繁琐的。
秦氏绢艺不仅综合了中华民族的多种传统文化,其工艺本身和民族艺术制品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本土文化历史,它来自生活,源于民间,贴近百姓与自然,形成了自己
独有的艺术风格,它的发展史,对研究我国手工技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现今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困难的情况。在采访中秦老师表示,秦氏绢艺中,虽然存有部分简单易学的技艺,但是蝈蝈白菜这类核心技术,需要数十年才能够完全掌握。目前的年轻一辈中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经历来学习这略显“枯燥”的技艺。
作为青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努力推广非遗,让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促使更多人对非遗产生兴趣。当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与看法,希望年轻一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文化传承文明,让非遗不再遗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