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为响应号召,7月8日—7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农助产襄阳行”主题实践团队走进襄阳市,在姚庵村、闫营村等8个村进行社会调研。团队发挥各成员的专业特色、深入基层、深度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情况。
访谈当地领导,了解农村民情
7月8日,团队对襄阳市领导、原副市长张丛玉进行了访谈。
张丛玉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期望华农学子能以市校深度合作为契机,以华农襄阳研究院为桥梁纽带,推动农学学子深入了解襄阳市“三农”的情况。
团队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重点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张市长详细介绍了美丽乡村统筹规划、公路交通、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农村亮化工程、建筑立面整治等八个方面的有关情况。他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拆大建、流于形式、后期运维、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同时,他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高素质人才少等问题亟待解决。
本次访谈,使团队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为后期调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理论实践结合,探访美丽姚庵
7月10日,团队来到襄城区姚庵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团队分成三组,一组前往姚庵村村委与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其余两组分头前往村民家中进行入户调查。 “姚庵村作为全省百镇千村建设试点村,区位优势明显,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年接待游客25万次人以上,在2021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村委会工作人员董然然向我们介绍,“我们村现在在重点营运电商平台,希望能打造一个数字化观光旅游平台,早日实现数字化乡村建设。” 其余两组队员在村庄里敲门拜访,尽管在访谈过程中一度因为方言不通而进展缓慢,但队员们从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访谈效率。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农民对姚庵村将农用地流转进行旅游建设的看法,为我们团队在解决美丽乡村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也意识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入户访谈结束后,团队进行复盘,总结反思,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确保经济效益惠及每个农业微观主体、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
深入知青大院,发扬志愿精神
7月12号下午,团队来到龙王镇闫营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到农村去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当年毛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五十多年前,广大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满怀革命豪情,奔赴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插户落户,艰苦奋斗;五十年后,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文艺团,响应国家三下乡的号召,带着无私奉献情怀,来到农村基层,向当地农民普及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知识,促进当地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下乡第五天,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闫营村有一户人家住的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志愿者。“我们每晚都会在广场上教大家跳舞,大家非常热情,来学习的也有很多。”一位志愿者阿姨和我们分享道。当成员们问闫营村的垃圾分类情况,阿姨高兴地说:“我们最近正在排练一个垃圾分类的小品,编了段朗朗上口的口诀,希望能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这些志愿者们,都是自愿自发的成立组织,他们深入农村基层,弘扬奉献精神。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深刻感受到了一代知青人和广阔农村土地的情感交织,进一步了解青年红色故事,坚定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还看今朝,我们青年一代,要坚守初心,秉承人民情怀;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未来可期。
“勤读力耕肩重任,力己达人图自强”。此去一行,从繁华市井到基层农村,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了当今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农大学子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永远忘不了村干部坚毅的眼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们永远忘不了农民们提到农村建设朴实的笑容;我们永远忘不了志愿者们坚定的神情,以小我成就大我;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