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乌兰察布7月13日电(通讯员 魏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离不开社会习俗领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调查婚俗改革在地方的落实成果,帮助地方人民改正婚俗中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低俗”、“恶俗”,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助力现代化”小分队实践队员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新城区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当地主要的婚俗、结婚彩礼等问题,以及他们对于现行婚俗和国家实行婚俗改革的看法与建议。
在实地调研前,实践队员首先在网络上查阅了有关国家宏观与乌兰察布市微观婚俗改革的政策,以及近三年当地出现的包括婚俗在内的由不良传统习俗引起的恶性社会事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1年4月7日,民政部推出第一批15家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在破除婚俗陋习、倡导文明婚俗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板,这其中就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等。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位于丰镇市新城区凯蒂斯小区的刘春兰家中拜访,刘春兰是当地较有名气的“婚俗专家”。在实践队员的询问下,刘春兰讲解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习俗:“开脸”,即新娘出嫁前要用细绳拔去脸上的汗毛,意味着从今往后即不再是黄毛丫头,但这种方法非常之残忍,新娘往往在“开脸”时哭声连连;哭嫁,即在出娘家门后一定要哭几声;新娘吃代表年龄个数的“翻身饼”、新娘新郎共吃一碗“滚蛋饺子”等等。
在婚礼习俗的具体普及方面,首先,父母家庭的经济情况影响着子女婚礼的繁简程度,一般来说越富裕的家庭讲究也就越多。另外,虽然在一个县城区域内,城乡之间有也有所不同,农村地区南方的彩礼钱普遍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地区男方彩礼约10.8万,而农村地区则在16.8万左右。
在对当地婚礼习俗有了知识方面的了解基础上,实践队员来到凯蒂斯社区,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了交流访谈,使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现行婚礼习俗的看法与意见。
调查问卷侧重收集居民对于现行婚俗的看法。一半以上受访者认为近些年的婚礼习俗已经有逐渐简化的趋势,但是据他们所知,邻近的农村地区婚礼习俗仍然十分繁琐,“天价彩礼”现象也是屡屡出现。由于乌兰察布市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国、全省整体排名中都较为落后,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流通仍然较为闭塞,多数地区改革速度缓慢,改革难度大。
通过访谈,实践队员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眼中的不良婚俗现象,以及他们对于进一步深化婚俗改革的建议。41岁的张女士认为如今动辄十几二十万的结婚彩礼对于一般家庭仍然不是小数,许多家长做苦力劳动到五十多岁就为给儿子攒一套结婚的房子,并希望这样的习俗可以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抛弃或者改进。
实践队员兵分几路,选择从2021年率先在全国进行婚俗改革的试验区进行实地调研。乌兰察布市作为其中的一个试验区,加上其本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入探究当地婚俗改革的实际性成果,对于持续稳定推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典型意义。此次实践收集到的数据,将为实践团队进一步进行地区间的纵向对比与当地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设成果的纵向历史性对比提供客观、可靠的文本支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7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