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不一样的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品味人文情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用青春唱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发挥青年团体的力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清海晏,逢盛世,正青年”实践团队——“烟火无锡行”美食小分队于6月15日至6月16日前往无锡市滨湖区梅园附近的“马兰阿姨大馄饨”店展开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团队成员通过采访马兰阿姨和店内顾客了解无锡开洋馄饨的渊源历史,以小见大地展现开洋馄饨见证无锡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快节奏生活下被忽视的慢生活,进一步向年轻人宣传本地传统美食文化。
一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中。每当傍晚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在华灯初上之际喧哗热闹和长江上忙碌过往的货船游轮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人们都更加热爱无锡这座城市,感受她的生命力,赞美她的勃勃生机。开洋馄饨是无锡著名的一道特色菜肴,主要制作原料有肉和开洋。低汤鲜美,外皮爽滑,配之鲜美的开洋和嘎嘣脆的榨菜,再加入红油,一碗热腾腾的开洋馄饨就做好了。
6月16日,“烟火无锡行”美食小分队团队成员在整装完备后来到了马兰阿姨大馄饨店进行采访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主要向马兰阿姨具体了解了馄饨店的相关情况,拍摄馄饨的制作过程,并与店内顾客的进行沟通反映。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
一碗小小的馄饨承载的是无锡市井的烟火气息,折射的是马兰阿姨对传统美食的坚持和传承。随着快节奏生活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偏向快餐而忽视了传统美食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历史文明。在外摆摊三年的马兰阿姨,卖馄饨七年,她用最经典的无锡味道向人们诉说无锡故事。店铺不大,但馄饨种类很多,马兰阿姨在接受队员的采访时表示:“包馄饨的馅料都是纯手工制作,现在受疫情的影响一天能卖出三四百碗。”言语之间透露出马兰阿姨对手工匠人精神的执着坚持。
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是工匠精神的表达。大家将牢牢记住今日的收获,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目标,不畏困难、砥砺前行,世界那么大,期待有一天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成为新时代的栋梁。
人间大事,吃喝二字。
“烟火无锡行”美食小分队的脚步渐行渐远,开洋文化精神却离大家的心灵越来越近。在萦绕着食物香气与小小故事的旅途里,大家逐渐了解了开洋馄饨的历史和内涵。在大厨的手上,在老板的口中,在食客的脸上,大家看到了开洋馄饨的现在和传承。正所谓一日三餐,不可间断,开洋文化不需要被谁拯救,它已融入每个无锡人的骨髓中,并随着每一天的三餐更替,与新时代的文明交汇。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是开洋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奋斗者;而实践小队,不过做做先锋,向后面的人传达,开洋文化在不久的将来,所能展现的风华。
青春沉淀,传承匠心。
面对浮躁之气,要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成就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为创造而快乐、为专注而感动,才能为文化赋予生命与灵性。
团队的力量始终是微小的,于是美食小分队的任务重心,始终在于唤醒,在于唤醒人们本应给予开洋馄饨的那份热爱。复兴开洋文化,传承爱与信念,青年在路上!团队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所有团队成员仍会尽自己之能,去调研,去发现,去创造,助力开洋的复兴,重振开洋荣光,让开洋光芒依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8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