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7月16日讯】 (通讯员:刘乐凡 王爱研)为探索目前农业农村中发展问题,深度挖掘农业农村发展禀赋,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耕耘树艺,‘智’富乡村”小队前往江苏省宝应县走访调研雨森家庭农场等,深入了解智能农机的优势特点,探寻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新模式。
小队成员在柳堡镇范围内展开了广泛的实地探访,深入了解当地村民在农业耕作中实实在在遇到的困难。走访中发现:目前的农业耕作虽然已经有机械化趋势,但是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应用水平低等问题。其次多数农民仍倾向于采用单一耕作环节租用单一机械的方式,普遍存在时间衔接长和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农民单独购置农资不具备议价能力,小规模成本偏高。最后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农村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农田多由村中的老人打理,人地不匹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闲置的现象。
小队一行人来到田边,与农场主王雨森交谈农场经营现状。在交谈中,小队成员得知,雨森农场目前主要从事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水稻种植及耕种管收全程化服务。王雨森进一步介绍了农场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其运作流程主要包括育秧、管理、收割、出售等环节,致力于提供粮食生产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农场主的带领下,小队成员来到农场仓库参观。大托管服务的推广离不开新型的农机装备,王雨森在完善托管服务的过程中始终把智能农机的更新换代放在首位。他表示这些农机其实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强调农场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更为先进的智能农机。小队成员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农业农村对于种植模式的探寻和摸索任重而道远,也对王雨森勇挑重担,返乡助农的担当表示由衷钦佩。
对于如何进一步挖掘农业农村发展潜能,小队成员都认为雨森农场提供的全程托管服务对于解决发展困境具有切实意义。为更直观地探究大托管模式带来的效益,小队成员面向宝应县种植大户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研,并对采访结果和问卷结果进行了整合。数据表明大托管模式主要有以下优势:
以机代人提升资源利用率。雨森农场全程托管后,根据合作的种植大户提供的数据,运用智能农机后作业效率可提升20%左右,农药用量可减少近10%,农药使用次数可减少近30%。以无人机为例:过去采用传统人工播撒农药时,一天的工作量仅能达到120亩左右。而使用无人机后,可通过设置路线使无人机按照规定路线作业,连片作业一人一机即可完成,一小时作业量即可达到80-100亩,有效节省人力。
稳产增收创造经济收益。以雨森家庭农场为例,农资部分若一年按作业10000亩次计算,可获得总收益约550万元,除去农资成本、人工、运输费用,净收入约110万元。农机部分若一年按作业10000亩次计算,可获得收益约429万元,除去燃油、人工、设备折旧费用,净收入约200万元。横向比较,同为种植大户,接受托管服务者的产量在天气好时可提升近20%,每亩收入可提升50-80元。而对于雨森农场自身而言,提供托管服务促使其年收入提升近10万元。
“栽好梧桐”吸引青年返乡。目前务农人员普遍呈现高龄和低学历的特点,几乎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让有文化、有理想的年轻人成为粮食种植的“生力军”仍是首要问题。大托管模式和智能农机的结合正在逐步实现农业轻松化、高效化,成为拉力让有志青年有意愿回来,有信心留下,有志气干好,实现新技术与旧场景的有机结合,打造农村新面貌,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理念担当社会责任。应用大托管服务模式可以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区域内农业生产高度关联,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生态发展进步做好保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小队成员体验了使用智能农机,队员郑浩楠表示:“以前都是高温天气人工收割,又热又累,现在用智能农机,不仅比以前省力,效率还翻了不少倍。有的农机前面还有一块大屏幕,十分新奇,操作起来也是简单有趣。”农业是强国之本。此次走访调研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大托管模式的优势。该模式不但以科技赋能,实现自身稳产增收,同时还帮助同村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解决种植难题,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旺盛生命力。由雨森农场的兴盛发展,不难看出大托管模式的应用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惟有吸引更多元的人才,创新更智能的农机,制定更利民的政策,才能以大托管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26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