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铜峪河,一幅山居图。这里,既有不输江南山区的山灵水秀,也不缺江南园林的精致和水乡古镇的柔情;这里,总让人感受到直击心底的浓浓乡愁情。7月15日,我与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E行朐邑实践团相约而行,追随着风的脚步,去感受临朐嵩山这片土地的幽幽乡愁情,去领略嵩山乡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经济奥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在我的印象里,乡愁是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寄托与期望,它总是在我失意时冲击我的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激发我的斗志与活力。
生态宜居——以“留住乡愁”为乡村建设的起点,塑造美丽乡村新颜值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们一行人乘坐着大巴车,来到了嵩山生态旅游服务区的泉头村。踏着石板铺就的园中小路,木栈道观光区、泉水叮咚体验区、思乡园采摘区融为一体,眼见山泉水缓缓汇入景观湖中,耳听着淙淙水声,一路前行,农耕主题小景、青红砖砌成的二十四节气长廊主题墙,散发着浓浓的乡间气息,碌碡和磨盘的组合更给小园增添了一抹“红色”,让这座水系村庄充满朝气和活力,而美环境“载乡愁”、强产业“聚乡愁”等有着“乡愁”元素的宣传牌随处可见。这是一处灵魂归处,让深处嘈杂城市中的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这片土地最浓厚的生活韵味。经韩主任介绍,我们了解到泉头村的发展历史,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致力构建了外有景观映衬、内有文化铺垫“内外皆美”的乡村版图,塑造了美丽乡村的新颜值。
#FormatImgID_0#图为韩主任带领团队成员走进泉头村,参观走访泉头村特色产业。通讯员 王娜 摄
乡风文明——以“赞美乡愁”为乡愁经济的文化支撑,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泉头村深挖山村美丽经济,深耕乡愁富民产业,坚定“提一增二强三”的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基因。在韩主任的介绍下,我们似乎对这片土地的乡愁情结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不禁想到,若干年前,泉头村还是杂草丛生、泥瓦土房的小村庄,家里的劳动力为了谋生计求生存外出打工,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留守老人。这种现象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是处处可见的,直到嵩山生态旅游服务区的建设,这个小村落迎来了华丽转身。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更加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这里的人们憨厚朴实,这里的景色美丽动人,这个村庄的发展更需要年轻人的助力,这里是游子们的故乡,是游子们最亲切的温柔乡。我想,乡愁经济的内在底蕴也就在这里面吧!
韩主任带领我们走进了“乡愁记忆馆”,这是当地乡愁经济的一个缩影。走进记忆馆,一股木质的香味扑鼻而来,把人的心都要融化了。记忆馆以木质防腐木为依托,搭配景观石景、水系,有一种置身画中之感。在参观了记忆馆后,我们不禁被这浓浓的乡愁情而感染,思乡之情生的愈发激烈。
#FormatImgID_1#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泉头村特色敲染工艺。通讯员 王娜 摄
产业兴旺——以做强“乡愁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韩主任与我们深入探讨泉头村乡愁经济发展模式,据其介绍,第一,泉头村提升特色产业发展,专门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支部牵头、大户带动、党员带领,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佛手瓜、山柿、黄烟、山楂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布局。第二,加速农业二产聚集,依托佛手瓜、山柿等特色产业,回引在外优秀人才,盘活合作社闲置资源,建成山柿深加工产业园,开展柿饼加工、山楂切片、特色茶烘烤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三,做强三产服务业。以闲置农房“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积极培育特色民宿、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建成“听履坊”“青舍”“归隐田居”等一批高端民宿,引进“金色山水”高端餐饮项目。第四,全力培育和发展“后备箱经济”,让淘“山货”的游客慕名而来。
归途,我们采访到一位农民伯伯,他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村里建起了民宿,旅游环境好了,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种的佛手瓜、蜜桃卖的都还不错,现在一年下来能挣个近十万块”。泉头村政府的这一举措真正让农民依靠“果园子”“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FormatImgID_2#图为团队成员在泉头村乡愁记忆馆前的合影。通讯员 王娜 摄
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服务区的建设,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依据“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劳动力就业,发挥了社会经济效益。通过本次实践,我们积极投入学习当地经济建设,深入探究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发展经验,争取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一些可取的建议和参考,积极为祖国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朱艳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2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