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emo了吗?疫情期间,经常听到年轻人在社会平台上这么发问。emo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到了互联网世界里,被网友们衍生出“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学业停滞,就业竞争压力增强,未来不确定性更大……正处于人生探索阶段的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和原本生活的秩序也都被这突然的危机打乱,焦虑感和无措感自然加重。针对此社会现状,曲阜师范大学明哲悟理实践队在史现明老师的带领下展开调研。
另外,在与青年群体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明哲悟理实践队发现,疫情的危机其实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该如何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相处。他们过去都是个人化的自处方式,用流行的说法,多少有点“社交恐惧症”,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疫情的长期封锁,则“强迫”他们有了另外的集体生活,获得了新的集体合作经验,类似像学校里同学们自发组织的“个人物品交换活动” ,就建立了新的社交联系,形成了他们过去不大会有的新的关系模式。虽然这种关系模式是短暂和特殊的,但多少会让人意识到集体生活的积极作用。这次的疫情却把他们强行卷入到对这类问题的思考里来,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有效的“社会化”过程。经过调研结果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明哲悟理实践队指出:年轻人“参与集体性的活动”,是让他们缓解焦虑的一剂良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35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