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乡村|汉彝同心,共谋发展——成理学子赴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开展调研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大学生青春使命担当,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赴宜宾市屏边彝族乡展开展实地调研,旨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脱贫取得的重要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团队3位指导老师及12名实践队员,以祖国大地为实践课堂,用青春脚步丈量基层沃土,为祖国蓬勃翻腾的后浪们献上生动一课。
2020年以前,屏山县是四川省宜宾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当地扶贫干部们共同努力下,依托四川省“治蜀兴川”新格局,于2020年成功脱贫摘帽,且连续两年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屏边彝族乡,地处宜宾市屏山县西部,作为全市最大的彝族居民聚集地区,彝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是典型的“汉区彝族”,通过乡村振兴的蓄力赋能,屏边彝族乡积极建设“党建+产业”示范点,于2021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党的脱贫攻坚发展成就中展现着独特的川西魅力。
对接政府落实行程安排
7月14日,实践团队顺利抵达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当日下午,团队与屏边彝族乡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召开“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暨工作对接会议。屏边彝族乡的政府工作人员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交流会中,团队介绍了慰问彝乡典型困难户、访谈彝调会的纠纷调解人员、调研当地特色产业、慰问老红军、老党员及彝族儿童移风易俗知识讲座等活动安排,实践内容及行程得到了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屏边彝族乡党委副书记汪亚秋针对社会实践团队的日程规划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建议,除了帮助团队进一步加强观察实践理念、落实基层工作对接外,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介绍了当地特色文化、地方产业以及政策文件,尤其是脱贫攻坚典型政策和案例,依托实地情况制定帮扶机制等内容。此次会议帮助团队了解屏边彝族乡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兴,则乡村兴
屏边彝族乡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重点打造“富硒茶、食用竹、彝家猪、冷水鱼”四大彝族乡特色产业。产业建设标准化茶厂2个、竹笋加工厂2个、细鲢鱼养殖8户、生猪代养厂10个、新发展茶园3000亩、食用竹8000亩。积极打造“西部·硒世界”乡村振兴示范点,推进“党建+产业”硒林茶山示范环线,力争打造成为全县“党建+产业”种养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
茶: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林场村进一步了解彝族乡特色富硒茶产业。我国72%的国土都属贫硒或缺硒土壤。屏山县土地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硒含量丰富,获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富硒茶中植物活性硒含量丰富,不同于无机硒,植物活性硒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团队成员来到屏山县美硒多多标准化茶厂探寻茶叶生产流程,并邀请赖定银厂长讲解富硒茶的工艺处理流程。成员了解到全乡现有小规模茶叶加工企业7家,年产量能够达到120吨,政府拟新培育规模化茶叶加工企业3家,实现生产能力500吨,打造省级“彝乡富硒茶叶品牌”。
竹:屏边彝族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优势,将竹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竹笋加工为主,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优势,全乡食用竹面积2万余亩,新发展食用竹8000余亩,竹笋加工厂3个,年产值2000万元。
猪:彝家黑猪有着上千年的放养历史,该品种有耐粗食、抵抗力强,适应高山低温气候等优点,生态彝家黑猪肉浓郁鲜香,自问世以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屏边乡2021年新建生猪代养场22.4个单位,年出栏生猪2.5万头。
鱼:彝族乡的冷水细鲢鱼品种为齐口裂腹鱼,属鲤形目,鲤科,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两穴鱼”,肉质鲜美。现细鲢鱼养殖8户,年产值126万元。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团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到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走进大山,走近乡民,了解民情及乡村文化,切实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中的伟大成就;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青年一代的活力,总结“汉区彝族”乡村发展思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文明乡风,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岁月应青春慷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界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将一直在路上!
文案:尚凌 谢诗琦 袁雪婷 张竹璟 郑梦瑶
图片:陈诗雨 易琳程
视频:蒋金豆 易琳程
策划:曹际龙 唐艺文 李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35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