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何志强电
文:游“荆山、涂山”总结
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队,来到了被誉为“淮上明珠”的怀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暑期实践队刚进入怀远就被县内的两座大山深深吸引住。于是暑期实践队对这两座大山进行了特别的探索。以下是暑期实践队在探索后得到的关于这两座大山的信息。
(图为实践队员在荆山 通讯员 何志强 摄)
队员们首先探索的是荆山。荆山,古名楚山,山势雄奇、风景秀美,为安徽名胜之一。著名的和氏璧就是在这座山里发现的。据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削去左膝盖骨。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削其右膝盖骨。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关于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应该是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地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后来秦王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卞和与他的和氏璧影响了中国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华玉文化。而这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的“和氏璧”正是在暑期实践队今天探索的荆山上发现的。荆山上如今还有卞和发现和氏璧的洞穴,这座洞穴如今已经成为怀远的一个著名景点—卞和洞。在荆山北麓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白乳泉”,白乳泉位于荆山北麓,是荆涂风景区内著名景点,号称天下第七泉,泉水似乳,相传唐代这里曾有白龟从泉中出没,故得名“白乳泉”或“白龟泉”,苏东坡曾游历到此,并留下《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千古绝句。
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蕴含多种矿物质,表面张力极强,倾注于杯中,能高出杯面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非常奇特。泉名为郭沫若亲笔所题。
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为邻。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
在收集完关于荆山的信息后,暑期实践队继续对涂山进行了探索。涂山也是怀远县内一座非常有名的山,涂山位于怀远县东南部,2013年经过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60多位专家深入考古论证,最终达成共识,确认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由此烘托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 境内涂山、雄踞淮河东南岸的涂山。登高远眺,只见与古史记载相吻合的夏禹王劈山导淮之地涡淮萦绕,涡河、茨淮新河、淮河三大水系交汇相容,并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形成了壮观的涂、荆峡谷景观。涂山风景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娶妻生子,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涂山与大禹以及夏王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如今的怀远县境内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的传说。并且在涂山上还建有禹王宫,如今禹王宫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为了纪念大禹的功劳每年农历三月28怀远县都会有庙会活动。据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大禹治水成功,捉住水怪,会诸侯的会期,也是涂山淮河流域民众自唐代起,自发起来举办涂山朝禹庙会的会期。庙会日,沿淮民众十万余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数十里或数百里外涌向涂山,参加祭祀大禹的盛会。涂山禹王庙会作为文化空间,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动于一体,传承了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了大禹文化、淮河文化,推动了民间艺术花鼓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拓展了淮河流域道教文化以及其他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
(图为涂山的日落 通讯员 何志强 摄)
以上就是暑期实践队收集的关于荆山、涂山的信息。暑期实践队员们在探索完荆涂二山后被当地深厚的文化和秀丽的风景深深吸引,同时也让队员们对怀远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有了一定认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42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