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了解非遗故事,传承非遗精神,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青春遇见非遗”实践服务队队员们走近河南商丘永城非遗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徐庆楠,感受她与柳琴戏的不解情缘和非凡人生。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队员们了解到永城柳琴戏是豫东地区稀有剧种之一,堪称“河南一枝花”,以丰富的花腔、别致的拖音而闻名,主要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柔润婉转、高亢圆脆、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迷人的魅力,又被称为“拉魂腔”,因主要伴奏乐器形似柳叶而得名,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通过实践调研,以访谈的形式了解到了目前商丘柳琴戏的发展状况。
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更加细致地了解到柳琴戏在乐器使用中分为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以丰富的花腔、别致的拖腔闻名,这也是柳琴戏的主要难点之一。传承人声情并茂地说到自己在练习花腔时的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徐庆楠老师秉持着对柳琴戏的热爱和一遍又一遍地苦练,在唱功上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下去的决心。“一天不练,你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了。”这句话督促着每一位表演者刻苦练功。
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每年都会给一些技艺突出的青年演员转正的机会,使其享受职称待遇。但是传承人认为学戏曲这一行不是很景气,学徒大多是一些从专业戏校招进来的,还有民间地方的一些跟团学员,学徒来源渠道比较局限,青年学员数量有限。在访谈中,队员们还了解到目前最大的困境是青年演员的缺乏尤其是00和10后,并且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大力支持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非遗”这一模式使得非遗广为人知并且得到了宣传保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看来:“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更好地保护、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柳琴戏也借助这一时代机遇分别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等平台上进行直播表演和宣传,据显示直播量平均每晚在2万+,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民族留下来宝贵的财富。
“非遗+”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永城柳琴戏作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柳琴戏西路派的代表之一,对于增进当地民众文化认同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今时代发光出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46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