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微光计划“赏非遗之旖旎,析传承之法理”实践团队员们来到苏州评弹青年演员刘老师家中,与刘老师就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非遗曲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刘老师首先向队员们讲述了评弹的悠远历史和传承历程。苏州评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第一次被记载时出现在杭州西湖的湖边,因用吴语演唱,故城苏州评弹。评弹艺术原属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直至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私访,听了王周士老先生一曲评弹,深深地被其动听的韵律吸引了,便将这位先生请回宫中表演,苏州评弹也自此闻名。待到民国,封建思想的破除使得女性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苏州评弹也因此被注入了灵魂,迎来了真正辉煌时期。短短数年,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苏州评弹以说和唱为主,其语言以吴侬软语为基础,向其中添加各种韵,听起来丰富多彩。刘老师还向队员们展示了苏州评弹的几句说唱,实属清丽委婉的动听之词,其唱腔犹如丝竹之声,沁人心脾。
图为评弹小刘老师向队员们演奏评弹三弦但在如今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的时代,悠扬的乐曲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版权保护问题。作为法学院的学生,队员们向刘老师请教了评弹界“拜师金”行规与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之间的异同和作用。刘老师谈到,交了拜师金就意味着徒弟可以学习老师的作品并进行商业演出,而如果偷学他人的作品并商演,不仅在业内属于不道德行为,可能因“无门无派”而受到行业抵制,在法律上也属于侵权行为,可能会带来知识产权纠纷。对于自己演出时被拍摄或录音发到网上的行为,刘老师并不排斥,相反,他认为非遗作品受众范围本就不大,观众拍短视频并上传社交平台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传播,也有利于苏州评弹的传扬。在谈到如今苏州评弹的困境时,刘老师说近几十年来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苏州评弹少有传世之作和名门流派诞生,其原因就在于当下评弹界缺乏因市场竞争带来的创作动力。此外,书场观众老龄化、演奏方言难听懂、评弹人才稀缺等也也是评弹保护道路上的绊脚石。可见苏州评弹未来的保护和发扬工作任重而道远。
图为队员向评弹小刘老师进行采访
对此,作为非遗传承队伍中的新兴力量,刘老师认为评弹人应当尽到自己艺术家的责任,走出苏州,走出江浙沪,前往各地进行演出,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苏州评弹,发扬非遗文化。
通过这次采访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苏州评弹的魅力,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不懈精神与骨子里的热爱。苏州评弹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丰富的地域历史记忆,但其未来要走的道路还布满了各种障碍困难,在法律层面非遗的传播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之间也充满着矛盾。作为新时代的法学青年,更应肩负责任,为守护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将这独一无二的苏州评弹传承下去!
图为评弹小刘老师与队员们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57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