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是当下时兴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文物以更加独特的形式走入大众的视野,从而激发起民众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源意识。在该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传承任务。西安文博实践小队为追寻博物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调查当前博物馆的传承工作现状,于6月30日安排线下实践员孙智颖同学和冯亦扬同学前往素有“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依照参观博物馆基本陈列、采访讲解员和随机采访观展游客三大顺序进行实践任务。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承载着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等众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和精神标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或政权都曾在这里建都,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收藏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在讲解员生动风趣的讲解下,线下实践员们共参观了三个展厅七个阶段,从不同角度了解陕西的古代文明,并重点了解了周、秦、汉、唐时期陕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两位实践员着重参观了各展厅的珍贵文物 :第一展厅的五祀卫鼎,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这篇铭文中还有着明确的纪年,因此,五祀卫鼎被视为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
第三展厅的三彩骆驼载伎乐俑,该文物是唐代艺术家用其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这可谓是匠心独具。由于唐朝时期开明的政治社会环境,世界各地的人们向大唐中心涌来,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唐代首都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演绎着人们对唐王朝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参观与讲解的过程中两位实践员与讲解员有问有答,积极沟通交流,并不时提出疑问向讲解员请教,讲解员也通过向实践员提出小问题或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的轶事丰富了讲解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参观互动氛围。
结束基本陈列参观后,西安文博实践队的两位线下实践员向讲解员提出了几个问题,主要涉及参观游客参展情况、馆藏文物陈列以及博物馆服务提升等几个方面。据讲解员的回答,目前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参观者中,大部分都会选择讲解服务,有时在寒暑假这样的旅游旺季还会出现讲解员人数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的情况,因此出现了通过语音导览器或扫描展示文物下方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智能讲解。在讲解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由于面向的群体不同,也会采取略微相异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便与各个群体都能更好地了解文物,产生良好的观感和体验感。在回答如何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这一问题时,该讲解员回答道:“首先是要解决旺季讲解服务不能良好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其次作为讲解员自身,我还应根据游客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解能力、完善讲解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博物馆更好的发挥文化传递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随机采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目的是广泛直观地获取游览者对展馆各方面的评价以及期望提升的要点,为博物馆文化传承提供参观者意见。
稍作休息后,两位线下实践员开始了对馆内参观游客进行随机采访。两位线下实践员分别对展厅外休息区、文创区、餐饮区等几个区域的参观者进行了采访,受访者热情地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进行表达,最终实践员获取了近100份调查反馈。通过总结分析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参观者对馆内藏品展示陈列以及博物馆服务表示基本满意,并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也有几份调查反馈明确指出馆内基础设施仍有待提高以及馆内文创产品价格偏高等问题。这提示了博物馆在做好藏品展示的同时要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满足参观者的各项需求,从而达到传承民族历史的目的,成为讲述中华文明的“重要课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6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