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苏州大学法学院微光计划非遗保护团队积极响应“三下乡”活动号召,开展学子返乡实践活动。立足“曲艺非遗保护难”的问题,团队于7月12日至7月16日,对曲艺非遗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前往苏州、泰兴,探访曲艺传人了解传承困境、拜访当地法官学习曲艺非遗的相关知识产权知识、面向社区孩童进行相关文化与法律知识的普及。借助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司法研讨等形式,力图从知识产权角度剖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文化传承的缺陷所在,促进家乡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中国曲艺非遗文化传承。
第一阶段:问卷云调查 广传探微象
在工作预备阶段,为了解大众对曲艺非遗文化的认识程度、厘清目前曲艺文化保护的实际状况,团队于线上开展了主题为“大众对我国曲艺非遗文化的了解与建议”的问卷调查。从曲艺文化种类、传播方式途径、传承非遗的作用、发扬文化的建议等多角度进行全面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对于我国曲艺文化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限于观赏、体验的层面,而针对于曲艺非遗深层次的传承发扬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大众尚缺乏相关的认知情况与知识储备。
结合问卷调查的成果,团队进行了相应分析,总结出以下困境:首先,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并未曾主动去了解曲艺文化,即使有相应的体验经历,人们对曲艺文化的了解也呈现出种类局限、深度不够的态势,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人都有曾了解过苏州评弹,而泰兴说唱则只有5%的数据显示。其次,在短视频下沉市场庞大、疫情冲击经济萧条的大社会环境背景下,曲艺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传播度不广,创新度不高,与之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更显孤立无援。
图为团队线上调查问卷的部分成果展示。
从这一困境出发,实践队踏上返乡之路,以“赏非遗之旖旎,析传承之法理”为主线,探究家乡地区曲艺非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困境形成的现实原因以及打破困境的可行方法。
第二阶段:寻曲艺传人 解传承困境
团队主要着眼于苏州评弹与泰兴说唱,展开线下拜访,向曲艺前辈们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传承困境。
7月12日,团队来到苏州评弹青年演员刘老师家中,并就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非遗曲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刘老师在针对评弹界“拜师金”行规与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之间的异同和作用的问题上,提出交了拜师金就意味着徒弟可以学习老师的作品并进行商业演出;若偷学他人的作品并商演,则属于侵权行为,将来也会受到行业抵制。在谈到如今苏州评弹的困境时,刘老师也表示曲艺文化市场缺乏创新动力,苏州评弹未来的保护和发扬工作任重而道远。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评弹老师进行采访。
7月14日,团队前往泰兴市黄家溪村,对泰兴说唱艺术传承人黄宏卿进行采访。泰兴鼓儿书是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兴说唱中的一类,是泰兴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鼓儿书普遍存在于农村之中,在过去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鼓儿书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老一辈说鼓艺人逐渐衰老,新一代年轻人不愿继承,对此,黄宏卿深表忧虑。他希望能有人将泰兴鼓儿书传承下去,让这一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彰显它独有的魅力。传承鼓儿书任重道远,黄宏卿也希望民间传承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作一些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的作品,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三阶段:访人民法官 析知产魅力
7月15日,团队前往泰兴市人民法院对周法官就著作权保护以及非遗问题的法律争议进行采访。
周法官结合自身办案经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利益主体较多,在继承性与创新性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周法官提到,为促进乡村振兴,泰兴市人民法院多次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且非遗往往发展于乡村,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对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周法官进行采访。
第四阶段:评弹迎稚子 非遗永不息
7月15日下午,团队走进苏州相城太平街道洞字花苑社区开展了非遗保护宣讲,宣传苏州评弹文化,普及相关知识产权知识,引领小朋友们走进评弹文化,保护曲艺非遗文化。
主持人走向讲台,将作为童年记忆的苏州评弹娓娓道来,接着又现场播放一段《太湖美》评弹视频赏析。随后,向孩子们讲述了苏州评弹文化的困境以及非遗传承亟需守护的原因,并从专业知识出发,介绍了有关非遗传承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此外,主持人强调,政府的非遗保护政策与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与支持,也都有助于促进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
图为团队与社区小朋友合影。
赏非遗之旖旎,析传承之法理,面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苏州大学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红色专项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文化热爱与家国情怀,以青春之我,向国之非遗致敬。相信曲艺非遗的雅韵必定能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中流传下去,优雅地重新奏起,响彻寰宇,绕梁古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6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