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禁忌话题,但性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7月18日,西华师范大学柚见橘集暑期支教实践队在绵阳市游仙区新桥小学开展“保护自己,让爱启航”为主题的性教育活动。普及性教育,让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在路上。
“成长的第一步,学会保护自己”
直到现在,亲子谈性依旧难以启齿,学校性教育依旧难以开设,性别歧视、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人工流产、儿童性侵害等事件频频发生。种种迹象表明,开展性教育课程刻不容缓,让每一个少男少女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我们义不容辞。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性教育成了人们闭口不谈的话题?为什么性教育不能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性是生活的一部分,跟死亡一样是需要正视的现实。
传统观念的影响
父母谈“性”色变,认为孩子太小不应该接触性方面的事物,以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殊不知越是遮遮掩掩,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无限放大,终究适得其反。当下青少年对此“津津乐道”,是好奇与错误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导致给“性”增添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越是掩饰,越容易让孩子们误入歧途,走入深渊。
我们小时候总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总是回答:“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充话费送的”、“土里长出来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正面回应孩子:“是爸爸妈妈共同结合的结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性”总是被规避的、不能上台面的,即使时过境迁,社会飞速发展,这一观点依旧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无法动摇。
学校教育的冷漠
人民日报曾发表“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应坦然面对”的言论。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和提供学习的平台,对孩子们的性教育应负起责任来。现如今部分学校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培养,孩子们成了无情的考试机器,我们值得警惕这样的危险,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学会做人,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社会舆论的逆流
许多被性侵的儿童、青少年为什么不敢发声?不是因为他们觉得羞耻,而是这个世界让他们不敢发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被侵犯对象勇于发声后,社会舆论既有对受害人的同情,但是也有对受害人的怀疑、嫉妒甚至斥责。他们认为:“穿成这样,活该。”
对性的无知,是最可怕的无知。
正如骆闻舟在《默读》所说“你可以教孩子防备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让她怕穿花裙子。”孩子们是纯真的,无邪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宝贵的品质,而不是抹杀他们的天性。
“风会记得每朵花的香”
对待犯罪者,法律一定会严惩不贷,国家一定会严厉惩治。中国的“鲍毓明案”、韩国的“素媛案”、“N号房”等等案件,都是社会暗流的缩影,还有许多社会的黑暗没有被发掘,许多含苞待放的花朵没有被拯救。
孩子们本该与世间美好环环相扣,但他们的身体却被玷污,灵魂遭到践踏。似乎只有当虚伪的面具被揭开,露出血淋淋的骨肉时,人们才会向问题深处思考。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所以,他们都应该得到家长、社会各方集体的关注与保护。
“我们都是幸存者”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都是青春的幸存者。恶魔没有眼睛,它们伤害每一个路过的人。性教育可以迟到,但绝不能缺席,生命与爱需要延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与鼓励。孩子们的世界需要铺满鲜花与美好,但也要让他们知道荆棘与苦难。
我憎恶人性的冷漠,它既不生善,也不生恶。老人摔倒扶不扶?他们沉默;有人溺水救不救?他们沉默;面对性教育,他们沉默。正如柴静在《看见》所说:“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成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不必沉默,不必害怕,不必担心。孩子们啊,总有一天,你们晚上回家不用战战兢兢,去学校上课可以开开心心,你们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小裙子,扎一个可爱的小辫子,可以放肆大笑,可以尽情歌唱,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66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