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号召,7月6日至7月13日,苏州大学文学院“乡音向党”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苏乡村红色基地,走访南京市六合区、苏州市常熟市和南通市海安市,探索乡村红色建设发展现状,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纪念革命,昔日峥嵘今不忘
纪念革命是乡村红色建设的重要意义之一。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南京市八百桥镇金牛山战斗纪念碑和南通市曲塘镇联抗桥。
南京市八百桥镇金牛山战斗纪念碑纪念的是抗战时期以少胜多反袭击战的成功典范——金牛山战役。碑上金光闪闪的大字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据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定期清洁维护纪念碑,同时与时俱进,更新党建宣传。本次团队成员前往时,纪念碑左侧设有建党百年之际放置的党史学习宣传牌,今昔交汇,引人回顾百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团队成员范浩楠感慨道:“瞻仰纪念碑并不容易,在此之前至少需要顶着烈日环山骑行半个小时。但一想到当年金牛山战士们所受的艰苦是我的千万倍,心中更为愧疚和敬佩。”
西有南京八百桥镇的纪念碑,东有南通曲塘镇的纪念桥——“联抗桥”。这是一部承载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的“厚重典籍”,一尺一寸都使人铭记“联抗”部队在海安发展历史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团队成员走过“联抗路”,踏上“联抗桥”,用脚丈量联抗桥,用手轻触“桥名”,用心默念桥头题词,感受当时联抗战士的英勇无畏。在“联抗路”的尽头,一颗六百多岁的高龄的银杏树下,团队成员还偶遇了一队外地游客,从导游的讲解中了解了陈毅元帅与“联抗”的故事,对“联抗”那段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
这些乡村中纪念革命的红色建设给予团队成员们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之感,真正从实践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艰辛与不易。在忆苦思甜的过程中,更坚定了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
铮铮党史,红色乡村展新貌
乡村红色建设受益于不断贯彻的乡村振兴战略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党史的阅读形式与传播方式也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
团队成员在走访苏州市下甲村时,参观了下甲村党史阅览室,这里摆放着大量有关党史教育的书籍,供村民在空闲时间自由前往阅读。阅览室内还配置了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能够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党史阅览室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让广大村民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室内还有对王洪志等当地英雄的事迹简介,彰显下甲村英雄楷模的伟力。
此外,团队成员深入探访下甲村,发现下甲村以墙壁彩绘的新颖形式开展新时代乡村党建,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思想内核,切实将红色文化深入乡村内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筑牢村民理想信念根基,打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愈发体会到乡村振兴与红色党建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精神不朽,红色基因在传承
东王村的东王老街是一条革命历史老街,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姚爱兰烈士被捕处旧址等红色资源连点成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团队成员走访中发现,东王老街实施保护性开发,除红色建筑旧址完全予以保留外,其余闲置房屋供当地老人居住。受当地革命氛围熏陶,村民们勤劳淳朴,偶遇游客时会热情地问一句:“你是从哪里来的?”现代元素难免抹去了一些历史斑驳痕迹,但街口的红色宣传墙绘、村民家里的毛泽东像、大门上歌颂军民鱼水情的对联,都反映出红色文化始终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原路返回时,团队成员意外地收到了一位村民老爷爷的红色礼物——东王社区革命老街的宣传册。村民老爷爷笑着用不甚流畅标准的普通话说:“欢迎你来东王老街!”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他的语气中透着羞赧,但这难掩他淳朴的热情。对此,团队成员深受感动并表示:“红色文化对村民们的影响是融入骨子里的。“
时代在进步,乡村红色基地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乡村红色基地的不断建设,村民和外地游客了解红色文化的渠道也变得更多更广,协力传承红色基因。实地考察这些乡村红色建设后,深入人心的不仅是红色党史教育,还有当地人民始终传承的朴实民风和革命精神。体悟、宣传进而将所学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这是我们青年大学生参观乡村红色基地的重要意义所在。学习党史,我们青年一代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跟党走。深入红色教育学习,我们将传承并发扬先辈精神,朝着伟大的中国梦扬鞭奋蹄、接续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70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