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铅抱椠传承红色历史,扎根生活书写革命英雄。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9岁时参加抗日战争儿童团,14岁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奉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在和平年代,他以笔杆作武器,以少年生活经历为基础,扎根红色革命的沃土,书写可歌可泣的真实英雄故事,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红色经典,为革命斗争增添了更多人文精神。他,是作家冯德英,一位成长于胶东地区、终身致力于红色文学创作的革命前辈。2022年7月16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烁日队队员,我来到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冯德英文学馆,在这座刚烈与文柔相交融的馆阁中,感受革命历史的恢弘力量与红色文学的独特魅力。
徐步走近冯德英文学馆,就能感受到它的肃穆与庄严。矗立于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这座古典庄雅的文学馆显得格外清幽静谧,脱离了市井的纷扰,散发着红色革命历史的浩然正气。在建筑外观上,文学馆采用仿唐式的风格,青黑色的屋瓦,木制大牌匾,还有整体上严整有序的建筑结构,呈现出厚重而大气的风范;在馆藏内容上,主要陈列了冯德英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及成就,其中有他的文学作品、影像、书房复原室等个人物料,除此之外,还有他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一•四”暴动、天福山起义等胶东革命战争中战士们使用过的军刀、手枪、红缨枪等枪械原件,所藏物料近2000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冯德英先生的创作成就,真实地再现了胶东红色革命的恢弘历史。
缓缓推开厚重的馆门,笔墨书卷的浓香与刀枪箭斧的清冷交相混融,扑面袭来,瞬刻将我带回到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进入大厅,迎面看到的是扩及整面墙壁的玻璃展牌。展牌上,有着“昆嵛之子”之誉的冯德英先生背靠巍峨群山——那是他成长的地方,如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滋养起来。驻足仰望,周围的环境已然虚化,我仿佛置身于昆嵛之巅,脚下踏着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血汗守住的一方土地,昆嵛山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激烈斗争影像在我眼前逐帧闪现;抗日英雄于得水领导着红军大队和当地军民团结一心,抵抗日寇,是他们用热血丹心、英勇无畏换来了胶东百姓的安宁,孕育了胶东红色革命文化,并促成其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展牌前放置着一座呈书本形状的石刻,金色的笔墨在黝黑的石碑上刻下他的生平简介,短短数十行,显然无法道尽冯德英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功勋成就,也不能将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移步馆内,在一面面展墙上,我了解到冯德英先生的生平事迹。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和无数战争的耳濡目染,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发芽。在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沃土中,《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山花烂漫,开遍了挥洒下革命热血的山野,一部部红色经典在他的笔下发芽、开花。他的手稿、文学著作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有各个版本和各国译本,还有改编成的连环画、唱片、剧本、剧作录像带,那一排排物料承载着的是胶东地区的革命抗争史,凝结着无数革命先辈们的血汗,它们哪里是由机器印刷而成的,那分明是一部部用热血著成的红色经典啊!陈列柜里一把把锈迹斑驳但却又不失寒气与锋芒的军刀、红缨枪,是曾经陪伴我们的战士浴血奋战的武器,他们冲锋陷阵,血战沙场,为了心中火红而热烈的信仰,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百姓的安宁,面对强大的敌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蹈锋饮血,奋勇杀敌!
冯德英先生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胶东人民的革命精神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从童年时候起,他就身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经过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耳濡目染,深受其教育与熏陶,得以使他的文学作品扎根胶东地区军民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且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代表作中最为著名的姊妹篇“三花”,展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胶东据地军民抗击日伪汉奸、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斗争,塑造出自己敬仰且熟知的团长于得水等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继小说之后,这些英雄故事还被搬上荧幕,红色经典得以代代相传,传奇故事家传户诵,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此次红色文化基地的参观之旅使我受益颇深。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我深感文学与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参观文学馆与阅读冯德英先生的文学作品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历史的进程滚滚向前,永不停歇,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昔日革命先辈们英勇事迹的载体,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现实主义红色经典中汲取时代精神,发掘近百年前热血战士为革命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斗争精神,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我们始终在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5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