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七年(1471年),乡人在近海滩涂筑潮塘,塘下有一横河,称之为“长河”,后兴集市,即名长河市,镇因此得名。长河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故乡,也是传统的草编工艺品之乡,素有“贤江故里、草编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该镇坚持城镇和农村建设两手齐抓,实现全国文明镇四连冠,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森林城镇”“浙江省文化强镇”等荣誉称号。7月9日,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兴甬”实践队来到慈溪市长河镇进行实地调研,长河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何国明为我们介绍了长河镇的几大文化。
贤江文化践初心,笃行不息筑未来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党的创建和发展、推动青年运动深入开展、创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长河镇的旗帜性人物,杨贤江影响了家乡早期的一批先进青年,如其同村青年张维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同镇张鼎言在商务印书馆入党,成为长河籍第二位中共党员;青年女学生张吾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长河籍第一位团员……这些先后入团入党的优秀青年逐浪时代发展脉搏,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长河镇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深深熔铸在长河镇的教学理念中,长河镇成人学校校长何国明表示:“杨贤江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是创新教育理论的较早倡导者。他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不仅针对于青年一代,对于中老年人的学习和自我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校长始终铭记“教育者之根本的社会的任务是在培养人”的使命,践行杨贤江的优秀教育思想,力求使长河镇各年龄阶段的人成为具备健康、劳动、公民、文化四大核心素养的“完人”,让他们过上“圆满生活”。
今年,是杨贤江革命烈士入党100周年。杨贤江是一位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的革命旗手,他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忘我的革命意志、无畏的牺牲精神践行了“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的誓言,在我党教育战线上奋斗终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广大青年要继承与弘扬“贤江文化”,像他那样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为乡村建设而奋斗!
草编文化树品牌,携手传承激活力
草编是长河镇的优秀民间工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在各类草编工艺品中,金丝草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长河姑娘灵巧的双手翻飞,一顶顶款式新颖的草帽便翩然而现,金丝草色泽微黄、质地坚韧,由它制成的草帽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金丝草帽、席草帽以及其他编制产品,构成了具有长河地域特色的草编文化。
上世纪30年代,以长河为生产加工中心的金丝草帽行业网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的兴旺景象。新中国成立后,长河草帽行业获得了新生。1951年,人民政府在长河开设工艺改进所。1954年,长河草帽行业由慈溪国营金丝草帽厂统一经营。70年来,草编材料不断拓展,草编技艺不断创新,现已发展出帽类、提篮、门帘、玩具等数十个品种与3000多个样式,销往美、英、法等80多个国家。
2006年,长河镇在草帽小学原址设立草帽业小学纪念馆,展示草编业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该纪念馆被列为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2020年更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近年来,长河镇一直致力于把草编文化打造成长河文化的品牌,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青少年草帽编织比赛是其中的一个传统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传统草编技艺。“草帽精神”是踏踏实实、认真务实,是勤劳肯干、坚守初心,是互帮互助、脱贫致富,是开拓创新、锐意奋进。新时代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草帽精神”,在百年交汇点,逐梦启航!
农业发展铸民本,五农联动展新颜
长河镇是“浙江省蔬菜之乡”“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一直坚持“以菜兴农”“以工兴镇”。近年来,长河镇建成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火龙果、红美人柑橘、水蜜桃等时兴水果产量大增,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观光采摘。
为应对农业发展新局面,创新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长河成校联合掌起成校、慈溪市技工学校,共同组建了慈溪市首个农民学校。在镇农办的大力支持下,长河成校努力发挥协调组织作用,请专家、设课程、联基地、促推广、版展销、做宣传,提出了“五农联动——农民学校+基地、农技+创新、农机+实验、农合联+标准、农博会+展示”的助推农业振兴新思路,构建了以农校(长河成校)为主,以农机、农技、农合联、农博会为联合体的五农联动办学体系。
一直以来,长河镇把实现农村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点和突破口,以平台数字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在线化为目标,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聚焦乡村治理、安全监管、农业技术、企业转型等重点内容,不断加速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让智慧农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此番调研,“兴甬”实践队的成员们深入感受了草编技艺的蓬勃发展与“贤江文化”的历久弥新,也见证了“五农”联动和智慧农业对建设共富共美乡村的推进作用。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非遗成就与智慧农业成果源自长期的项目打磨与品牌建设,也源自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继承过往,开辟未来,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歇,让我们共同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01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