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图卷。”新时代的青年一直走在乡村振兴、砥砺前行、筑就梦想的道路上。时值七月盛夏,在慈溪市社区学院的精心安排与大力支持下,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兴甬”实践队走进10个乡镇(街道)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品牌特色、文化底蕴和成校作用等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兴甬”实践队员们剖析成功案例、探寻共富共美之路,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献谋献计。
结合区域文化,助推老年教育
“厚德兴周,勤智富巷。”慈溪市周巷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坚持以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为教学方向,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教学目的,以文化牵线和平台搭建为主要方式,由点及面地将教育教学服务辐射到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周巷成校重视老年教育。俗话说:“老有所学,学有所乐”,周巷成校为更好地促进老年教育资源向优发展,提出了“教科研发展先行”的口号,并开设多种艺术课程,建立“康乐yi友”课程群,让实践队队员看到了老年活动的丰富性。
“昔日红色盐都,今日桥南明珠。”在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实践队有幸与陈再新校长和潘文庆教授进行交流,这使队员们对庵东成校的特色品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庵东镇成校从5年前就开始推动老年教育,致力于开设老年教育培训课程,以班主任负责的形式管理班级,并定期召开班委工作会议商讨老年班级工作计划。此外,庵东成校及时关注到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中身处弱势的现状,便编写了《现代生活好帮手 智能手机易入门》等社区教育读本和教材,着力解决社区老年人“用机难”的问题,以帮助中老年人轻松高效地使用智能手机。该读本随后也被慈溪市其他成人学校列为范本,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课程。
继承非遗传统,开拓数字未来
碧水清清,古树苍翠;老宅旧屋,青瓦白墙;乡镇文化,民国风光。在龙山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顾雪锋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访了龙山镇山下村。当前,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山下村正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古迹保护为重心,以电报房、邮电局、南货店等特色店铺为亮点,努力打造“民国风情一条街”。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寻找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为进一步感受当地特色文化、了解文物保护举措,顾校长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虞氏旧宅——天叙堂,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爱国爱乡、回报社会”的“宁波帮精神”;体悟到山下村保护乡村文化、传承文化基因的决心和信念。
古塘,因南濒大古塘河得名,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丰厚。古塘街道用它的活力,为慈溪市整体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在古塘成校校长龚深立的带领下,“兴甬”实践队队员们见到了灵动精巧的虎头鞋,感受到了志工银行“点滴小爱汇大爱”的组织智慧,体会到了“虚拟养老”“未来社区”等数字网络带给人们生活的切实帮助。如今展现在实践队队员眼前的非遗成就、便民数字化设施都源自长期的项目打磨与品牌建设,给予了当地民众极大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还为乡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长河镇一直积极开展各类宣传建设活动,致力于把贤江故里与草编文化打造成长河文化的闪亮名片。同时,长河镇也把实现农村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点和突破口,以平台数字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在线化为目标,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聚焦乡村治理、安全监管、农业技术、企业转型等重点内容,不断加速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通过长河镇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何国明的介绍,“兴甬”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感受了草编技艺的蓬勃发展与“贤江文化”的历久弥新,也见证了信息化技术对建设共富共美乡村的推进作用。
赓续红色基因,共筑精神家园
在浒山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余明灿的精心安排下,在郦洲洲、董之卿老师的介绍中,队员们得知浒山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开展系列文艺演出、举办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等措施,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助力新时代文明之花绽放浒城。位于浒山街道的鸣山社区一直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努力推动智慧社区、未来社区建设,构建社会基础治理新格局。在鸣山社区书记陈文强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鸣山未来社区的退役军人之家。退役军人之家是社区为退役老兵们打造的精神家园,“勋章展示柜”“老兵说事”等布置延续了红色精神,让老兵们在退役后也有情感寄托之所,安享幸福晚年。
崇寿镇作为拥有“四个第一”的红色历史小镇,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东(三北)抗日的前哨和主要战场。实践队员们在山水秀丽间,探索崇寿处处闪耀着的革命光芒,感悟红色的史记。崇寿镇作为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古镇,其文化具有极高的可挖掘价值。崇寿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姚卫平响应党的号召,多年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和充分挖掘地方性多样化教育资源,在社区中着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区域特色文化。
发挥人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横河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阮迪女的精心安排下,孙百权老师带领实践队员分别前往建立水稻农场、紫来山庄杨梅观光园以及望春果蔬种植基地参观学习。水稻田一碧千里、杨梅树漫山遍野、“红美人”柑橘挂满枝头,映入眼帘的是勃勃生机,铺于心间的是横河农业发展之道。一方水土既能育一方产业,也能养一方群众。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田野上,横河人民以其勤劳智慧的品质与勇于尝试的精神,致力于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既是因地制宜、顺乎自然的选择,也是当地政府和成校助力的结果。
近年来,宗汉街道城市化推进迅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势态良好,成为了慈溪市城西的一颗明珠。“农有所为,搭桥领富。”跟随宗汉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陈士洲的步伐,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当地的一处农业基地。近年来农场参考先富带后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农业助富途径,将各户小块土地集合,形成规模化产业,提高了产业效力;采取机械代替人工、规范化经营管理等措施,使现代化产业取代传统小农经济,提高了生产效率。借此,农场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周围村户农民实现了产业增收,助力发展农业经济,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里横塘住万家,风犹古朴不繁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坎墩街道,素有“十里长街”的美称。坎墩孕育了深厚的姚剧文化,也肩负着传承发扬地方特色剧种的历史使命。坎墩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在校长胡孟群的带领下,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建立戏曲工作室。坎墩另一特色为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大学生农业众创园为该园的核心区块,占地3280亩,着力打造“拎包即住”的农业创业环境,吸引热心于农业创业的大学生入驻创业。成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农业培训,激发农创园的“领头羊”作用,为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实地调研之路充满挑战,而“兴甬”实践队的队员们不惧困难,勇敢前行,用脚步丈量慈溪大地,用青春奏响田野之歌,以严谨负责的态度高质量完成调研,与成校及当地民众结下深厚友谊。
通过此次十镇(街道)的调研,队员们收获颇丰,对各地的品牌特色、成校的运作机制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走出校园,走入乡村,深入基层,来自“兴甬”实践队的大学生们,将结合自己所学与所见,比较与融合多地乡村振兴发展实践经验,力求有始有终、善作善成,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助推振兴之路大步迈向光明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01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