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上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发前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城墙,欲探索藏在城墙中的文化底蕴。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是中国古代多年以来的城防体系的重点,具有极高的调查价值。团队以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实地考察的方式开展了本次社会实践调研。
实践团通过不同媒体平台查阅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并联系了文物修复研究专家王可老师,跟随老师进行一次实地数据采集。王可老师热情详细地介绍了城墙修护的背景及其所研究的新时代新科技——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方法,给实践团讲解了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并与实践团一齐用其专业的技术与仪器对城墙的病害进行数据采集。
城墙的破损主要有苔藓、脱落、盐侵三种。研究的第一阶段采用彩色相机,但彩色相机并不能很好区分病害类型,例如干苔藓颜色与泥土颜色接近,人眼不能进行分辨,彩色相机亦不能。目前研究进入第二阶段,采用多光谱成像仪,其成像方式与彩色相机不同,该仪器利用第三维度——光谱维度来更加准确地区分各类病害,从而更好的进行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不同病害会产生不同波形,若在波形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频域转换或者采取对波形求偏导数的方法。与手绘这种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相比,多光谱成像技术能够使用特定的照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大大克服了手绘采集费时费力的缺点,提高了采集效率,使采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轻松地进行。数据采集结束后,使用如深度学习等的算法进行病害分类检测。目前,王可老师团队正在研究用无人机携带采集仪器和算法主板的方法,事先给无人机设定好轨迹,使无人机沿着既定轨迹进行数据采集。无人机可以实现在更高或者地面难以采集的地方进行数据采集,拓宽了数据采集的范围,大幅提高采集效率。
王可老师将实际应用与书本理论巧妙融合,多次提出问题让实践团成员积极思考,拓展了成员们的思维。实践团成员不但了解了多光谱成像技术,而且更加意识到科技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在科技的赋能下,文物修护必将实现效率最大化,文物也将得到更加优质的保护和修复。
下午,实践团前往参观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参观学习。文物共分为三个类别,考古、保护和博物馆,分别对应文物的发现、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展览。而文物保护研究院从事的就是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研究院三层是文物保护实验室,四层为文物修护室。要进行文物保护首先要深入了解所采集的数据含义,然后借助电镜、红外、X光及信息化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研究。进行文物修复,要对文物本体进行自然科学认识和人文科学认识,在通过修复将文物复原,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展现修复工作者从中所认识的东西,包括建造工艺、修复过程、人文信息等。修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文物再认识的过程,要具有发现的眼睛、发散的思维,发掘出不能够处理的信息或者解决的问题,要学会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处理数据信息,助力文物修护。文物修护需要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即照相,目的是对工作对象进行初步认识,记录客观信息,是一个感官认识到客观认识的过程。修复的各个过程都要拍照记录,并形成修复档案,确保文物修护的严谨性,同时用规范性提高文物修护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文物绘图是一种基础训练,尤其是在学习期间,绘图是十分必要的。其一是绘图是一个基本技能,其二是绘图过程中有助于对工作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逐步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无数先辈无不在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将科技创新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一颗敢于探究、敢于冒险的心,扎根实际,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开拓创新,致力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用思想创建祖国未来,用汗水谱写青春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02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