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万里无云,风和日丽。我有幸跟随赤壁市赤壁镇中学的老师进行家访活动。身为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对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已经习以为常,初来到小镇,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而此次家访活动,也让我不虚此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驱车良久,绕过蜿蜒狭窄的山路,我们到达了家访的第一家,这个不大的村子里约莫十几户人家。走进一座不大的农村自建小房,一个皮肤黝黑,瘦小的孩子将我们迎了进去,屋子里采光不好,有些昏暗,但是孩子的眼里却带着纯朴明亮的光。我跟着老师坐下来与孩子家长拉拉家常,只言片语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常只和爷爷奶奶待在家,他的语气是那么稀疏平常,平淡如水一般。让我感觉到他似乎已经对这种留守儿童的生活习以为常,我曾经也抱怨过父母工作忙碌而忽视对我的关心,可似乎每天晚上一家人还是可以坐在一个桌上吃饭,而他的父母却在远在千里的繁华都市,干着最朴素最辛苦的工作,赚取着最微薄的薪水。我曾问一个孩子:“你有什么梦想?”他说:“我的梦想是能去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上学,和他们呆在一起。” 很可惜因为某些原因,这个孩子很难圆梦。与他相比我是幸福的。我似乎从之前十九年中对父母忙碌的怨恨中得到完全的释然。
我前来家访时,同行的老师曾与我坦言:“这些孩子都是可怜的,我们这里有能力的都去市里读了。”其实从成绩报告单上看,虽然这些成绩经过一些美化,但是却仍显得有些惨不忍睹,或许他们会走上曾经他们父母走上的道路,早早离开学校,走进繁华的大都市,成为灯红酒绿后,寻常街角巷陌中一抹不起眼的色彩。我身为一名前来支教的大学生,也只能在我有限的陪伴他们的日子里,尽我的所能去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记得临行前,校长曾向我卖关子,说我将不虚此行。确实,这次山村之行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我才知道当我埋冤我的父母不能每天早上送我上学时,有些孩子却望不断重重阻隔的高山大海,望不到远隔千里的父母;当我艳羡同舍生皆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时候,有些孩子却粗布麻衣略无慕羡之意;当我觉得自己的出身限制了自己时,有些孩子却很难获取我所瞧不上的教育资源。白居易曾在《悯农》中写道:“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虽然我不敢自比杜诗人般大公无私,体恤苍生。但我也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助他们。
清人袁枚曾赋诗《苔》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实,广大的山村孩童或许正是其笔下“苔”最真实的表现。他们长在不为人所知的地方,默默无闻的开着素雅的花,也许人们熙熙攘攘的往来,却从未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他们静静的开着,仿佛他们从未存在,岁月静静流过,他们的生命力也许很微弱,一场倾盆的大雨或是一场怒豪的阴风都可以将他们的生命抹掉,但无论怎样风吹雨打,他们都在那里静静的开着,也许是孤芳自赏,但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他们曾经在这的痕迹湮没。也许有一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们将挺起他们高傲的胸膛,向世人展现他们独特的风采,也许微小,但他们开着,开的那么灿烂,那么生机勃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12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