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戏声不绝
不同于苏杭山水的绵软缠绵,洛阳古都的十三朝余韵,安庆结合了民间戏曲艺术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名片——黄梅戏。安庆自古诗歌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因而黄梅戏得以在安庆发展壮大。安庆的黄梅戏以当地方言为基,以当地民歌为调,唱起来婉转动听,最为正宗。
黄梅戏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发展、又受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在此后经过一代代人的创造传承,逐渐成为五大剧种之一;相较于其他剧种,黄梅戏成型较晚,像一个年轻朝气的乡间少年,讨厌庙堂文化的熏陶,不爱文人雅士的高情逸态;却爱在乡野间嬉笑,在市井中玩闹。因而必然带着些唱腔淳朴,明快抒情的韵味,黄梅戏是较为存粹的民间艺术戏曲,多以百姓为主人公,百姓的身边事为材,或是述说遭遇的苦难和不幸,亦或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座城市烟火气息最旺盛的地方,必定是市井,那里面不但藏着柴米酱醋盐,也留存着最原始的艺术气息。早已听闻,安庆人人都会哼唱几段黄梅戏,当地人对于黄梅戏的喜爱,扎根于细胞和血液中,是每个安庆人的精神气儿。在安庆的几天里,小分队抽出空闲时间,三五成群,走访了安庆的大街小巷,期望能体验到安庆人心中的黄梅韵味,从而窥见一二安庆人对黄梅戏的喜爱。
安庆方言婉转动听,市井里的黄梅戏,依托着当地的方言,沾染着些许人间烟火,有着和剧院里不一样的风采。走进安庆的大街小巷,才感受到什么叫做:“处处是舞台,人人皆歌者”。无论是茶楼、书馆、广场都有黄梅戏的声音。临时寻了处吃饭的地方,热情的餐馆老板,在交流之余,情不自禁的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啊”。每个人都感染其中,跟着大笑、哼唱起来,开怀之余,也深切的看到了黄梅戏和安庆人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如果说餐馆老板展现了黄梅戏存粹之美,那菱湖公园的黄梅戏则尽显杂糅之美。刚到公园时,已听得悠扬的乐声伴着小辞店的曲调:“从此相识日渐久,也算是前世的姻缘意合情投”。二胡、笛子、葫芦丝儿等乐器相和发出的声音,竟意外的和谐。再往前走,茂密的丛林包裹着白墙灰瓦的中式建筑,苍翠的大树挺拔其中,穿插着十几位老人或坐着、或站着,认真进行自己的演奏。而远处飘来的梁祝曲调调皮的钻入人的耳朵:“梁兄啊英台若是红装女,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陶醉了游人。迈开步子,徐徐前进,曲调不断发生改变,如痴如醉,恍若隔世,我已不是我,像是个羞涩书生,未见那唱词人,便沉醉在戏声里;定要循声而寻,却不知声从何处来。古朴清幽的环境中演奏之人熠熠生辉;在外,他们许是杂货店里的老板,或是沿街叫卖的商贩,或是体力劳动者;在此处,却有着共同的身份——民间戏剧艺术者。大概是为着些许爱好,用动人的乐声粉饰闲暇时光,也摇曳了许多游人的心。好一幅随处可见,写字词作曲,唱黄梅的美妙景象。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黄梅戏的珍贵,源于足够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性。因而通过走进市井这种“接地气儿”的方式来探索黄梅戏才意义非凡。通过走访,我们对黄梅戏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有信心,同时也为未来的黄梅戏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资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13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