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一瑰宝,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7月2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黄梅荟萃,戏传百年”调研团队来到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跟随黄梅戏青年演员胡翔和李天天学习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桥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了解戏曲背景,把握时代脉搏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却被玉帝生生拆散的爱情故事。其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传唱海内外。它是质朴的田园牧歌,同时也是美好的爱情二重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董永卖身为奴,七女洗衣浆衫,一对底层的劳苦大众通过辛勤的劳动,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期满,得大自由之身,一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回归家园,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回归路上,他们自由地歌唱,憧憬美好生活,同时也歌唱他们坚贞的爱情,也体现了创作这出戏的那个时代慢慢觉醒的反封建意识。
亲自体验唱戏,感受黄梅魅力
为了更深入地感受黄梅戏的魅力,全体队员都穿上戏服,亲自体验了一次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李天天老师介绍说:“要想学好黄梅戏,最基本的是学好唱腔和身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所有音乐的源头,都是发自人内心的触动,然后在声音上体现出来,这也便成就了戏曲中的不同的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分为主腔、花腔、三腔,其中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的总称。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秉持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并且常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模块。学习黄梅戏,其动作与身段的掌握自然是不可忽略。队员们跟随老师的教学,眼随手转,脚步轻盈,水袖轻舞,手势柔美,眉目含情,于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夏日炎炎,身着长长的戏服,队员们目光流转,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探寻黄梅现状,推动薪火相传
“现在对于黄梅戏感兴趣并且有意把它作为自己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虽然各地都在大力推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与过去相比,还是不能相提并论。”胡翔老师介绍道。胡翔老师很感激我们暑期选择来到安庆进行黄梅戏文化的调研,而且亲自体验学习黄梅戏选段,并对其进行一个传播推广活动。繁荣发展戏曲产业关键在人。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让台精神”,青年表演艺术家的磨砺与宣传,推动戏曲界涌现出更多的品德高尚、技艺精湛之才。团队成员也表示,选择调研黄梅戏不仅仅是出于对于黄梅戏浓厚的兴趣,也是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进行黄梅戏的推广与宣传,探寻黄梅现状,推动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团队成员基本能够独立表演所学选段。通过本次学习黄梅戏的经历,团队成员了解到了黄梅戏背景的相关知识以及黄梅戏的三腔与身段,也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学习黄梅戏的辛苦与不易。活动最后,队长嵇晓雨感叹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好黄梅戏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加入亲身体验学习的队伍中来,感受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加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13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