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科技志愿服务队调研的第三种药物为墨旱莲,别名有鳢肠、旱莲草、金陵草、墨头草、黑口草、墨烟草、莲子草、猢孙头、猪牙草、墨菜等。墨旱莲古称“鳢肠”,最早记载于《唐本草》。据《本草纲目》记载: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称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
另外,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里记曰,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连翘也。(连翘分两种,一种为大连翘,另一种为小连翘。)
墨旱莲性寒味甘、酸,归肾、肝经,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之功效,可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墨旱莲还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典籍记载
《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
《滇南本草》:“固齿,乌须,洗九种痔疮。”
《本草纲目》:“乌须发,益肾阴。”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
《本草述》: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
《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理酒顶,化痰,止痒,消水。
《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
《南宁市药物志》:治目疾、翳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7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