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褂长衫,立于红台前,手执折扇,一瞥一笑,一举一动,尽展傲骨。”这是我眼中相声大家的形象。相声,是我国的国粹,以“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展现在世人面前,是老少皆宜,也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曲艺形式,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的一种。由于支教条件较为艰苦,我的手里既没有快板也没有大鼓,也没有相声大褂千层底布鞋可穿,无法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相声大师”的形象和听相声学相声的氛围。可是我仍旧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志愿者红马甲代替大褂,将相声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讲给孩子们听,将课堂看做舞台,举手投足,展现相声余韵,单弦语音。
给孩子们上的这堂相声课,是我考虑过很久,也准备了很久的。在此之前,我一直担心由于自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会导致无法讲好这堂课。毕竟,说相声是非常有技巧的,表演者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风度翩翩,玉树临风,都是能够吸引观众们的,并不是平时简简单单的讲笑话。像贯口啦,包袱啦等等一些,都是“技术活”。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开场;“瓢把儿”过渡转入正文——“正活儿”;最后为“底”,即是掀起高潮后的结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就拿“抖包袱”来讲,如果一场相声表演,只是由表演者单单说了半天,一个“包袱儿”也不响,那带给观众们的将是一场失败的相声表演。技巧性和基本功的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了。
为此,我特意找到了关刀中学的程老师——一位终日手执茶盏和笔墨与经典名作相伴的具有古朴典雅气质的中学老师。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一位艺术家。程老师十分和蔼,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他拿出了珍藏的一套快板,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打,如何最自然地展现“经典风韵”、“相声风骨”。在传授过后,还热情地摆出了全套茶具茶盏,邀请我们一同品茶。我们一行三人手执茶盏,嗅着香茗之气,品着经典风韵,听程老师为我们讲述相声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他本人学习相声的心路历程。在那样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在炎热的酷暑天里,三颗躁动的心渐渐平静,心,已经被茶香和经典风韵所吸引,被相声快板的清脆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深深地折服。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吧。
从程老师家出来之后,我有了充足的自信心与前进的动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遍一遍地修改课件,并且插入了一些名家表演视频。例如马三立老师的《逗你玩》、侯宝林老师的《夜行记》、马季的《新〈桃花源记〉》和姜昆老师的《如此照相》。这些视频的插入,不仅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意义。例如《夜行记》以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来警示我们大家应当时时刻刻遵守交通规则;《如此照相》反映了旧社会的情况并且与当今社会现状做对比,告诉孩子们应当懂得感恩,热爱生活。《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赞扬国家政策好,教育孩子们爱党爱国爱人民。
在我登上讲台之后,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老艺术家们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堂状态。相声本就是讲变通的,为了活跃气氛,我征得了几位志愿者的同意,借用了在场的几位志愿者,用她们举了例子来讲“夸张”,也让其他志愿者帮忙充当逗哏捧哏来形象演示对口相声。
孩子们整堂课的注意力都在我所讲的内容上。更加令我欣慰的是,有几位非常内向的同学,在听课的同时,也跟着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并且在互动模仿环节,有几位内向的同学也举手想要起来模仿自己班上的同学或者四位志愿者老师,气氛相当活跃,这也是我没想到的。我之前担心的情况完全没有发生,并且也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下课之后,还有许多孩子们跑上讲台来,向我学习如何打快板,并且围在我身边仔细地听我讲大学社团的故事,这真的令我没有想到。我也很开心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相声的兴趣,这也正是我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之一。
“单弦流雅韵,快板奋精神。学逗相声巧,因缘啼笑真。”这是老舍先生《一九六五年春节与北京曲艺团诸友欢聚得句》中的一句。快板敲,三弦响,说学逗唱,大家欢笑。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愿我们的孩子们能担当得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大任,主动去接触、学习、传承和发扬。(通讯员 李秋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8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