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刘超,公共管理学院通讯员:段晓翔 王袁鹏 张紫惠)2022年7月24日记,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南省花垣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落下帷幕。
为探寻花垣县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经验,七名湘大学子志同道合,组成调研小队。在完成项目申报和调研活动准备后,调研小队走访花垣县基层,采访当地村民和村干部,丰富调研材料。对于调研小队来说,此次调研活动意义颇丰。
初识:百里苗乡,山水画廊
花垣县位于湘西武陵山深处,自古有“一脚踏三省”和“湘楚西南门户”之称,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边城》原型地和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远看,这里青山如黛,深林堆烟,流水潺湲。近看,梯田稻浪千层滚滚,乡间繁花新叶相随。由于对花垣县的文化底蕴认识不深,调研小队初入当地,只是惊叹于这里的风景秀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入的是拥有成千年苗族文化积淀的百里苗乡。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调研小队体验了双龙镇十八洞村的游人如织,偶遇了吉卫镇卫城社区的传统集市,又在麻栗场镇与紫霞湖的碧波荡漾不期而遇。队员们逐渐意识到花垣县虽然苦于连绵大山的交通不便和耕地稀少,经济发展存在短板,但这里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好地方。如果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支持,花垣县依托文旅融合发展,假以时日,应当可以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又见:山与山难相遇,人与人总相逢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调研小队体会到了花垣县的人情滋味。在走入花垣县之前,调研小队成员囿于“蛮夷”“巫蛊”等原始传说,对湘西山村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调研小队思量再三后,还是决定走入大山,研判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实况。真正走入花垣县的山村,调研小队才发现,此前对湘西的刻板印象是多么荒谬可笑。一路走来,当地的乡镇干部和村民对调研小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主动带领调研小队了解实况。在这里,苗族的阿嬷背着竹篓在尘世中奔波,明眸善睐的苗族阿妹认真为游客解说当地传统文化,可爱的孩子们在街头叫卖小食为家庭分担压力……十八洞村村委会干部告诉调研小队:“村民纠纷有时候争得根本不是钱,而是一口气,一口对生活不服输的气。”调研小队这才认识到,对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花垣县人民来说,“蛮”不过是一种在贫瘠现实中苦苦挣扎以求为自己和家人寻出希望的进取精神。
离别:挥手自兹去,歌声拟未休
已经定好的返程日期转瞬即至,本次三下乡调研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队员们聚在一起畅谈本次旅途的收获,难忘的点点滴滴好似就在眼前。出发前,调研小队既对未知的调研活动感到忐忑不安,又隐隐期待花垣县的风土人情。真知出于实践,青春沃于田野。此次调研,不负初心,调研小队走访了县委县政府、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双龙镇十八洞村、吉卫镇卫城社区、麻栗场镇新科村等多个地点,开展了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和人物专访等具体调研事项,见证了花垣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初步完成资料收集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此次活动结束。潮涌催人进,风好正扬帆,归途便是启程。返程前,调研小队整理了收集到的一手调研资料,并对接下来的新闻稿投递、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工作进行分工。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作为湘大学子,调研小队将会用担当践行青年使命,用实干诠释家国情怀,努力提出针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困境的有效建议,以期为促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1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