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旅游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了解乡村振兴发展多种模式,以便更好深入乡村基层助力乡村发展,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照耀民心”队队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走访调研了解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文化兴,旅游兴,则农村兴。有效挖掘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队员在走访调研得知,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是一个侗族聚居的自然村落,距离融水县城50多公里,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侗族人文习俗特色。荣地村世代和谐相处,芦笙踩堂、唱多耶、民族手工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遗产完好传承。走访于村落间实践队队员感受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落都打上了浓厚的乡愁印记。
近年来,荣地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让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成为了乡村振兴标杆村。在荣地村的多耶广场旁,坐落着9座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侗族吊脚楼,这些木楼经历了风雨的冲刷变得破旧不堪,不具备居住条件。而如今,经过连续的修缮,这些木楼将被逐步打造成为全县首个以五星级标准建设的旅游民宿。此外,荣地村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民房风貌改造,修缮加固公共粮仓,完成大屯、归秀、归报等3个自然屯的民房屋面、立面、楼底等风貌改造180多户,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普通木楼变成乡村风景。如今荣地村依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据悉,2019年旅游人次达7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村民们既可以在村内就业,也可以继续发展农耕相关产业,收入有了多重保障,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展现乡村文化,重点在规划和产品。实践队队员走访发现,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在针对荣地村乡村振兴的规划上,注重结合农民真实生活和乡村本土建筑,并未盲目新建、复建或迁建生活场景和人文景观,而是重点打造“一村一画,一乡一景”的发展格局。队员访问村委员得知,在2013年荣地村被列入柳州市“千年侗寨乡愁示范点”进行建设打造,分别在大寨屯、归报屯建设了千年古井、火塘文化体验区、侗族手工艺制作体验区、侗族染布体验区等景点,这样既能够完好保存和继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通过此方式增添当地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如此一来游客在该村便能体验到本地多种多样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
据悉,荣地村在乡村产品上,充分结合本土文化,通过深层次加工和创新设计,着力打造本土特色化、多样化产品。荣地村为了展示村民劳动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当地优良传统文化,村委会组织村民齐心协力一同建造“乡愁文化展示馆”,村民们也非常积极配合村委的举措,纷纷从家中掏出以前使用的劳动工具、家庭生活用品等,于是,归报屯“乡愁文化展示馆”成功筹建起来,游客在此馆既能感受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体验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村民也可以在此馆中摆卖各式各样手工艺品,如民族服饰、织锦、筐篓等等,如此一来为村民们又创造一道添加收入门路。
除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践队员还发现,荣地村还结合实际,深入发展高山水果蔬菜种植、荷花鲤养殖等产业,辐射带动全村人口增收。在当地村民房屋周边及房屋后面的山地皆种有桃树和梨树,每年三月中旬左右,荣地村漫山遍野粉白相间于青山中,景色格外优美,于是每年于此时节村民们举办起“桃花节”,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到此游玩赏花踏春。近几年,这个曾经是全乡最落后、交通基础最差的村落,先后获得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获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称号、自治区“四星级”旅游乡村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努力,荣地村于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1.9%。
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景区化的载体,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就需要重点激活乡村文化内涵,荣地村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成功做到了将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发扬并给村民带来收入,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