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燥热的夏天,七月的伊始,华农赴成都川剧研究实践队的队员们与川剧来了一场完美的邂逅。
说起成都,印入脑海的是什么?是让人热汗淋漓的老火锅,是憨态可爱的大熊猫,还是赵雷红遍大江南北的那首“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无论老成都给人多么眼花缭乱的精彩,川剧,都是它不可磨灭的标签和印记。
川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之瑰宝。变脸,顶灯,独等绝活闻名于世界;高腔,昆腔,胡琴腔等,唱腔繁多,耳闻一出折子戏,经久不忘。然而,当今时代之经济文化均已快节奏发展,在快餐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发展现状?有何解决之道可以让它再度繁荣?文化传承,乃吾辈之重任,本着此想法,华农社会实践分队的成员们前往四川成都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川剧文化调研。
成都之行,带给我们的感触良多。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熊健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多方位的调研实践活动。
先去看上一出正宗的川剧表演吧!恰逢川剧大师蓝光临老先生川剧唱腔艺术选集首发,我们有幸在锦江剧场观看《蓝光临川剧唱腔艺术选集》首发仪式暨弟子专埸演出。该演出云集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国家二级演员文冬、重庆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彭欣綦、绵阳市人民川剧团原团长罗正荣等。四出折子戏《战冀州》《情探》《访友》《石怀玉惊梦》,一场精妙绝伦的演出,无数网罗各年龄段目不转睛的观众。算是为我们此行打上了第一个印章。演出结束后,蓝老先生与我们合影,更是亲切的挽着一名队员的手。在与文冬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听到了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艰难岁月,也得知了当代川剧艺术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愈好前景的生活。针对川剧的创新问题,老师指出戏曲文化需要创新,但不能忘宗。而川剧小众化的说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的确,好的文化不一定要成为大众化,有一部分真正喜欢它的人能够坚持它,传承它,并不失为一件坏事。
锦江剧场之行,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良多,并迫切想要了解它的历史。于是,我们启程前往成都川剧博物馆。博物馆之行,在小什么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很多有关川剧的知识。各式各样,阴阳两半,川剧脸谱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手抄剧本,历年杂志,在岁月长河中,川剧文化,乃至中国每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倘若没有传承者的坚持,都将走向灭亡。时间可以毁灭一种文化,但也可使其在久久酝酿中沉积弥新。两个道具箱子,一个刻着中文,一个刻着英文,我们听到了罕为人知的故事。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就来成都博物馆自己一览究竟吧!
在博物馆见到了成都省川剧院院长及主任,他们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们对他们报以诚挚的感谢。在熊主任的启迪下,我们决定从国家演员和民营剧场演员发展现状入手,综合了解川剧发展现状,于是前往春熙剧场采访90后专业演员何松。小何老师与我们同为90后,却从事川剧表演行业多载。在采访中,我们对于川剧民营剧场演员、国家演员收入现状,观众数量发展趋势都有了一定了解。小何老师提到的“川剧进校园”活动,让我们耳目一新。成都大学,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大学,西南大学,还有个中小学等,均开展了川剧进校园活动,让我们国家新生一代了解川剧,喜爱川剧。小何老师这样说到:“任何一个事物,没有接触的机会就没有喜欢的可能。川剧也是这样。”的确,我们从社会耳濡目染接触到的是什么,我们便更有可能喜欢什么。打开电视机,时时可见的综艺、娱乐节目决定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更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传承。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过武侯祠,锦里,走过大街小巷。你会邂逅川剧,起初你可能被变脸吸引,兴趣浓厚,接下来你又发现它的摔戏、唱腔表演又是好看的一塌糊涂。于是你不自觉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其瑰丽灿烂之处是绵延而持久的。此次川剧之行,我们得到了大量的采访资料,并在一步步探索过程中,对它的发展,对我国其它文化的发展拥有了愈加强烈的信心!
中华文化,将永不凋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